王之道
王之道(1093~1169),字彥猷,祖籍濡須(今屬安徽)。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過曆陽令、承奉郎、鎮撫司參謀官、開州知州、滁州通判等職。因堅決主戰,忤逆秦檜,受其排擠。後退隱相山之下,自號相山居士。七十七歲卒。有《相山集》三十卷、《相山居士詞》一卷。
如夢令
【原文】
一晌凝情無語,手撚梅花何處。倚竹不勝愁,暗想江頭歸路。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
【譯文】
攀折梅花,忽然觸景生情,心生愁思;拿著梅花卻不知把它寄往何處。獨倚著蒼翠的竹子,想當日丈夫在江頭揚帆遠去,現在也該回來了吧。小船越走越遠,越走越遠,消失在迷蒙的煙雨中。
【鑒賞】
這是一首寫妻子盼夫遠歸的閨情詞。
“一晌凝情無語”,是詞人在攀折梅花時瞬間產生的不快,並不是說詞人整日不說話而發呆。古時候,折梅是懷人的象征。“手撚梅花何處”,即是寫懷念遠方的丈夫。“何處”二字,寫主人公想把梅花寄給丈夫,可又不知道丈夫身在何處,所以才“手撚”梅枝,“凝情無語”。
“倚竹不勝愁”一句,從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句意中化出。杜甫原詩寫的是一位被丈夫拋棄的女子,她堅守貞潔,品格高尚。詞人此處化用杜詩,是暗寫女主人公懷人念遠的悲傷,她焦急地盼望丈夫歸來,望眼欲穿。“暗想江頭歸路”,是主人公對別離情景的回憶,想那時丈夫在江頭揚帆而去,現在也該是回來的時候了吧!這一句和上文“凝情無語”相互照應,把主人公對丈夫的思念表達得深切感人;“江頭歸路”又與上文的“何處”相呼應,盡顯主人公心中的茫然無助。
“東去,東去”,重複丈夫遠去時的情景。那時,他坐著一葉扁舟,在迷蒙的煙雨中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長江的盡頭,意境淒迷、感傷,催人淚下。詞人在這裏使用倒敘的手法,一方麵可以向讀者展現更多詳盡細致的情節,豐富詞意,另一方麵更突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悲傷、失望,是對其性格的一個補充。
本詞寫思人念遠之懷,善於刻畫人物神情和心理,含蓄蘊藉,手法高妙。詞人用語溫婉、精到,可謂句句含情、字字珠璣,最後一句更是意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首詞情景交融,清淡雅潔,是一首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