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處全

李處全(1134~1189),字粹伯,號晦庵,祖籍徐州豐縣。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過侍禦史、袁州知州、舒州知州等職。著有《晦庵詞》。

水調歌頭·冒大風渡沙子

【原文】

落日暝雲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①弄幹戈。四望際天空闊,一葉淩濤掀舞,壯誌未消磨。為向吳兒道,聽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劍戟,斬蛟鼉②。胡塵未掃,指揮壯士挽天河。誰料半生憂患,成就如今老態,白發逐年多。對此貌無恐,心亦畏風波。

【注釋】

①封六巽二:指傳說中的雪神和風神。

②蛟鼉:這裏代指金兵。

【譯文】

黃昏時分,陰霾滿天,遊子又有什麼想法呢?肯定是今日,雪神和風神要大動幹戈。環顧四周,天高水闊,一葉扁舟在大風惡浪的衝擊下,隨波飄蕩。我的雄心壯誌並沒有被消磨,無須害怕狂風惡浪,請聽我扣舷高歌。

我要磨快劍戟,斬殺妖魔。專橫的金兵還沒有被趕退,還需要我指揮將士力挽狂瀾,報效國家。誰想半生辛苦操勞,隻換來今日老態龍鍾,而且白發年年增多。對此我並不害怕,隻是擔心國勢動蕩不安。

【鑒賞】

這首詞通過對渡河情景的描繪,表達了詞人深沉、濃烈的愛國情懷,飽含激憤,是一首傑出的愛國主義詞篇。

上片寫詞人渡河的情景。起首兩句寫黃昏時日落西山,烏雲翻滾。隨後兩句引入神話傳說,暗示風雨交加。“四望”三句寫長空遼闊,小舟浪裏回旋,既寫當時境況之險,又為下文的抒情作鋪墊。“為向”兩句寫詞人對風雨浪濤視而不見,以風波之惡反襯詞人意誌之堅、豪情之壯。同時,這惡劣的自然環境也在影射南宋國事;朝廷中,奸佞橫行,英雄報國無門。可詞人並沒有被這樣的情勢嚇倒,仍然豪情幹雲。

下片抒情。“我常欲”幾句,直抒胸臆,寫詞人素以收複河山為己任。“誰料”三句,寫詞人空有淩雲壯誌,無奈朝廷奸臣當道,誌士壯誌難酬,最終在悲憤中虛度了時光,到老一事無成。結尾兩句,代表的是無數愛國誌士的沉痛獨白:自己老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朝廷中奸佞弄權,賣國求和。這兩句,是詞人的泣血之語,動人心魄。

這首詞豪邁奔放,盡顯詞人的愛國情懷。今日讀之,猶令人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