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

宋寶祐四年(1256)考中狀元,後官至丞相,封信國公。元軍入侵時,因堅決起兵抵抗被拘,脫逃後又轉戰贛、閩、嶺等地。後兵敗被俘,威武不屈,視死如歸,於元大都(北京)英勇就義,享年四十七歲。其詞作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今存《文山先生全集》。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原文】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人生翕欻①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注釋】

①翕欻:快速、急速。

【譯文】

子死於孝,臣死於忠,死又有何懼!自從國土分裂,士大夫節操全無,君臣間缺少大義,全都背離了剛正不阿的氣節。張巡罵賊而死,許遠忠君而亡,他們的精神長存,萬古留香。之後的士大夫,沒有了他二人那樣的節操,也沒能修身養性,百煉成鋼。

人生轉眼即逝,更應轟轟烈烈地做場大事業。假如當時張許二人賣國降虜,定會遭人唾罵,遺臭萬年,豈會百世流芳?古廟肅穆深沉,張許二人的塑像莊嚴典雅。夕陽西下,幾隻寒鴉在枯樹間哀啼。若有奸臣路過,麵對張許二公,應愧然自省,細細思量!

【鑒賞】

這是詞人駐兵潮州拜謁張許二公廟時所作,抒發了詞人的愛國情懷。起首三句指出子為孝死、臣為忠死,死得其所。“自光嶽”四句,以犀利的筆鋒大罵士大夫毫無臣節。“罵賊”三句轉而盛讚張、許二人至死不降、萬古流芳。“後來者”三句又力斥投叛之人缺乏張、許二人的節操。首尾呼應,運筆有力,抒情自然。

下片轉而論理,字字珠璣,鞭辟入裏。起首兩句講詞人“轟轟烈烈”大幹一場之淩雲壯誌。“使當時”四句諷刺那些遺臭萬年的投降者。“古廟”三句借張許二廟之景,讚兩人舍生取義、雖死猶榮。結尾三句警告那些奸雄“仔細思量”,用意頗深。

全詞言語質樸,氣勢磅礴,字字規諫,句句告誡,可謂警世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