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止

劉一止(1078~1160),字行簡,號苕溪,祖籍湖州歸安(今屬浙江湖州)。進士出身,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給事中等職。後因與秦檜交怨而罷官。博聞強識,極有才華,有《苕溪詞》。

喜遷鶯·曉行

【原文】

曉光催角,聽宿鳥未驚,鄰雞先覺。迤邐煙村,馬嘶人起,殘月尚穿林薄①。淚痕帶霜微凝,酒力衝寒猶弱。歎倦客,悄②不禁重染,風塵京洛。

追念人別後,心事萬重,難覓孤鴻托。翠幌嬌深,曲屏香暖,爭念歲寒飄泊。怨月恨花煩惱,不是不曾經著。這情味,望一成③消減,新來還惡。

【注釋】

①林薄:草木交錯叢生的地方。

②悄:相當於現在的“簡直”。

③一成:慢慢、緩緩之意,形容一段時間的流逝。

【譯文】

曙光催響報曉的號角聲,夜宿的鳥兒還沒驚醒,四鄰的雄雞卻先已啼鳴。連綿不斷的村落輕煙迷蒙,馬兒嘶叫,人已起床,一彎殘月還在林中穿行。淚珠和霜露一起凝結,酒力綿薄敵不過清秋的寒冷。可歎我這個宦遊倦客,真不願重新沾染京都的喧囂風塵。

分別後時時想念她,一天天心事重重,要訴說卻難找傳信的飛鴻。料想她在翠綠的幃幔中,芳香溫暖的屏風邊,也一定為我終年漂泊而傷痛。怨月圓恨花姣的煩惱,我不是沒品嚐心領。這種辛酸的情味,本希望它能一成成消減,卻不料新煩惱更多更濃。

【鑒賞】

這是詞人離京時所寫的一首別情詞。當時詞人背井離鄉,宦遊在外,起早趕路時想起親人,不禁悲從中來,於是提筆以抒相思。在當時,這首詞就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上片寫起早趕路之所見。開篇三句點明時間是清晨。隨後三句寫詞人騎馬出城後見到的景色。“淚痕”兩句將詞人宦遊在外,起早貪黑,風餐露宿,借酒澆愁,以淚洗麵的境況寫得十分貼切。於是“歎倦客”三句自然流出,盡顯詞人飄遊之苦。

下片抒寫相思情懷。“追念”三句寫自己的思念之苦。“翠幌”三句虛寫妻子的情思,兩相對照,更顯離愁之苦。隨後兩句移情於景,埋怨月之圓、花之姣,詞人的哀情洶湧激蕩,所以有此自慰之語。收尾三句直抒胸臆,寫離別的苦楚和相思的濃烈。

這首詞繪景精細,意境邈遠,讓人讀之如入畫中,心理描寫細致傳神,條理清晰,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是一首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