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

李石(1108~1181),字知幾,號方舟,祖籍資州盤石(今屬四川)。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過太學錄、太學博士、成都學官、都官郎中、成都路轉運判官等職。卒於淳熙八年(1181)。他的門人編有《方舟集》七十卷,不存。《疆村叢書》中存《方舟詩餘》一卷。

臨江仙·佳人

【原文】

煙柳疏疏人悄悄,畫樓風外吹笙。倚闌聞喚小紅聲。熏香臨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來來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牆東畔小橋橫。起來花影下,扇子撲飛螢。

【譯文】

在疏落的柳樹掩映下,有一位佳人立在畫樓上,四周靜寂,隻聽見有人在吹笙。她慵懶地倚著欄杆,似乎聽到有人叫“小紅”,四處張望卻不見情郎歸來。熏香嫋嫋催她入睡,此時玉漏滴響,已是深夜三更。

自己等待的情郎怎麼也不來,即使來了也要離去。隻見月光如水,灑滿庭院,東邊牆下的小橋幽寂無聲。她不禁站起來,走到花草前,用扇子撲打花影下的螢火蟲。

【鑒賞】

這是一首閨情詞,描繪了一位女子盼情郎夜歸的情景,筆法細膩,把她的心理變化刻畫得細致入微。

上片主要寫景,同時描繪了女主人公急待情郎歸來的情境。夜深人靜,暖風吹佛著楊柳掩映下的畫樓,帶來了遠方的笙聲,襯托出畫樓的孤寂。女主人公倚在欄杆上等著心上人。突然,她聽到心上人呼喚丫環的聲音,忙四下張望,才發現隻是幻覺!到三更時,佳人在失望和孤獨中昏昏欲睡。飄動的薰香和玉漏的滴響聲烘托出閨房的寂寞與安靜,將一位多情女子的滿懷惆悵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感人至深。

下半部分“坐待”兩句,寫女主人公不相信情人會失約,輾轉難眠,暗示她對情人的責怨。她向外看,隻見月光如水,瀉滿中庭,四周景物清晰可見,小橋幽寂,橫於粉牆東畔,可望來望去,仍不見情人到來。在這裏詞人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把主人公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手法高妙,效果顯著。主人公終於知道情人不會來了,於是她到中庭撲螢以消解內心的愁悶,這兩句頗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意味。

這首詞新穎別致,以動作寫情感,用語樸實自然、輕快流暢,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詞人巧妙地把佳人置於月夜中庭,以景襯人,情景交融,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