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2 / 2)

這是一段少年時代的故事,極細小,極平淡的,但總是忘不了,便隨手記了下來。

966年文化大革命”剛開始,我在橋兒溝小學讀小學。學校放了暑假,我和一位鄰居的孩子到校園裏閑轉悠時,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學校原先兩排教室之間的過道被封了起來,加上屋頂,就變成一大間房子。前後安了門窗,門鎖著,還貼了幾道封條。上麵寫著“預備焚燒,嚴禁入內”的字樣。窗子沒糊紙,也沒安玻璃,用一些舊木條子橫七豎八地釘著。焚燒什麼呢?我們覺得奇怪,就相互扶著扒到後窗上往裏看,見裏麵竟胡亂地堆著一屋子書。我們還從來沒見過那麼多的書。有的書封麵印得很精美,像小人書的彩繪書皮兒一樣,吸引著我們的心。起先,我們想用柴棍挑幾本出來看看,可怎麼也挑不動。教室背後的土坎下麵,是一大片麻子地。盛夏時節,麻棵子長得很髙大茂密,因此,我們所處的位置便很隱蔽。恰好我們發現窗戶洞上有一根木條釘得有些鬆動,倆人便用力掀開木條,爬進了堆書的屋子。

於是,我們像投入延河中的水窪一樣,在那一潭書的清水中盡情地遨遊。我們起先還漫世界地挑選、翻看。後來,幹脆躺在厚厚的書堆上,隨手拿起一本來看。我們很快就被那些從未接觸過的書籍吸引住了。忘記了外麵的世界,也忘記了自己的處境。記得我拿起一本書,淡綠色的封麵上印著“茅盾文集”幾個字。翻開來,有一張作者的黑白照片,穿著西服,紮著領帶,頭發梳理得很整齊。我當時還不知道這個人就是封麵上的那個“茅盾”,以為“茅盾”隻是這本書的內容。覺得題目很新鮮,便打開來讀。目錄上隻排了三、四篇文章。頭一篇的題目是《子夜》,我就開始讀這篇《子夜》,連自己也沒想到《子夜》中的故事那樣有趣。一連好幾個小時,我就抱著這本書看,完全被它迷住了。起先以為很快就能看完,後來往後翻翻,才吃驚地發現,竟然占了那麼厚的半本子。就決定把這本書帶回去讀。於是又隨手拿起一本來看,這一本很薄,是魯迅的《阿q正傳》隻看了幾頁,就不由得發笑。魯迅這個名字,聽老師在課堂上講過。覺得他寫的那個“傻子”的故事很有趣,也決定帶回去仔細讀。就這麼,我選了《西流水村的孩子》、《洋鐵筒的故事》、《骨肉》、《高玉寶》、《烈火金剛》等好十多本自己覺得能看懂,又有趣的書。然後把它全裝進下邊紮著皮帶的上衣領子裏麵,我的肚子便鼓脹了起來。我的朋友也學著我的樣子,裝了滿“肚子”的書。當時,我們的心情又高興又緊張。覺得從將被燒掉的書裏救出這麼多好書,當然是不小的收獲,但又怕碰著住校的老師和門房老頭。正當我們打算爬出窗洞兒時,聽見門外邊響起一陣腳步聲。緊接著有

人說這麼多的書,燒了怪可惜的。”是門房老頭的聲音。另一個說你老漢家懂什麼,這都是挑出來的壞書,就像垃圾一樣,留下隻能汙染環境。”好像是學校敲鍾的那個年輕工友的聲音。我們知道,他眼下紅起來了,鍾也不敲了,是學校教工造反隊的頭頭。他們說著話,一陣鑰匙響,顯然正在開房門。我們嚇壞了,想抓緊逃走,已經來不及,便決定把身上的書掏出來。但剛掏了幾本,門就開了。門外除了他倆,還有四五個民工模樣的人。一見我倆,先是一愣,看到窗洞兒開了,便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那個左胳膊套了紅袖標的敲鍾的工友上前不由分說,給了我們每人一記耳光,直打得我眼冒火星,右耳半天聽不清聲音。他打過之後說:“好呀,這兩個小東西是偷書的,人贓俱全,帶到門房押起來,隨後處理”於是我們被門房老漢抓著手腕子帶到學校門房裏。門房老漢關了門,瞪著眼睛對我們說好娃娃,你們這下可闖了大亂子,鬧不好,要上大會批判,還可能被開除,還不敢緊把懷裏的書掏出來!”我倆怕得渾身發抖,趕忙把“肚子”裏的書通通掏出來,竟在地上堆了兩小堆。門房老漢往窗外瞭了一眼,壓低嗓門說好小子,你們心真狠,偷這麼多,就不怕中毒?”“這全是好書,沒有毒。”我忙對他說。“好呀,你還敢強嘴,你知道嘛,那些書全是造反隊由學校圖書館裏一本一本挑出來的壞書,立馬就要燒了,你們還敢往外偷,還說是好書。”他一邊叨嘮著,一邊從地上揀起幾本書,分別裝到我們的衣領裏,說:“把這兩本再裝上,一會兒有人問,就說隻拿了這兩本。”隨即把剩餘的用腳踢到床底下,又在上麵蓋了一條破麻袋。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