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737—約790),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名門,15歲起以三衛郎為唐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任俠負氣。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誌讀書。於廣德元年(763年)出任洛陽丞,後曆任比部員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和蘇州刺史等地方官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有《韋蘇州集》十卷。
寄全椒山中道士[1]
【導讀】
最能代表韋應物創作特色的是山水田園詩,其中尤以五言古詩成就最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鎔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由於時代變遷對詩人生活與思想的影響,韋應物有意效仿陶淵明的平和衝淡,與王孟的山水田園詩相比,它的作品風格更為高古清冷,有一種蕭散孤清的意境,白居易評價其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與元九書》)。
韋應物的山水詩名句是“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創造出一種清冷蕭索的無人之境,這種意境在《寄全椒山中道士》詩中也有所體現。這首詩寫自己與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風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隻能以詩寄意。全詩由“冷”字引起,由“念”字生發,寥寥幾筆就勾勒出道士獨居山間幽僻冷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的惦念之情。結尾以問句烘托出一種縹緲冷寂的氣氛,詩境明淨高潔而又意味深長,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
今朝郡齋冷[2],忽念山中客[3]。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4]。欲持一瓢酒[5],遠慰風雨夕[6]。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
[1]全椒: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
[2]郡齋:指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
[3]山中客:指道士。
[4]“澗底”二句:寫詩人想象當中山中道士隔絕人世的幽獨清苦生活。荊薪:柴草。煮白石:《神仙傳》雲:“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嚐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5]瓢:將幹瓠(hù)剖而為二,刳空,叫作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
[6]風雨夕:風雨之夜。
【延伸閱讀】
妙畫盡詩意
中國畫是一種獨具美學特征的重要藝術形式,在中國光輝燦爛的繪畫史上,優秀的畫家們大膽馳騁想象,富有創意地加以構思和創作,使作品形神兼備、氣韻流動,被譽為“無聲的詩”。
在宋代畫院考試中,產生過很多以前人詩歌名句為畫題的優秀作品,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其中最有名的一個例子要數“野渡無人舟自橫”。麵對這個畫題,畫家們有的是畫一葉孤舟係在岸邊,或者是畫一隻鷺鷥棲息在船舷或篷頂上,而入選的佳作卻是獨具匠心地畫了個船夫臥在船尾吹笛。這一構思的確高人一籌,因為隻畫無人的小舟,或者畫水鳥站立於舟上,最多隻能說明“無人”,並不能說明是在“渡口”。既然是“野渡”,撐船者還是不能被忽視的。而這幅畫表現的是船夫因為無人渡河,實在難熬寂寞,而隻得吹笛自娛,打發光陰,這樣以“有”襯“無”,詩句的內容就巧妙傳達出來了,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引人遐想。另外還有“踏春歸來馬蹄香”一句詩,有一位畫家畫的是遊人騎馬歸來,有幾隻蝴蝶蜜蜂在馬蹄旁邊飛舞,也十分形象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