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韓愈(1 / 1)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言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誌。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登進士第,曾曆任監察禦史、國子博士、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山石

【導讀】

韓愈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中唐的古文運動,提出了“氣盛言宜”、“不平則鳴”、“詞必己出”等明確係統的文學主張,開辟了古文發展的新道路。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他的詩歌獨辟蹊徑,表現了追求險怪奇崛和散文化的傾向。他提倡“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開創了一種新的風格,糾正了大曆以來的平淡瑣屑、境界狹窄的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風氣對後世的詩歌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山石》這首詩頗能代表韓愈“以文為詩”的特色。詩歌一反常規,不使用豐富的修辭和跳躍的章法,而是采用“賦”的手法平實地記敘事情的過程,並且采用散文化的語彙、句法和章法。雖然從時間順序和空間移動來看,都好似漫不經心,但仔細琢磨卻發現詩人構思精密,處處有所照應。全詩層次井然,摹寫逼真,情景如在目前。清何焯評價說:“《山石》直書即目,無意求工而文自至,一變謝家模範之跡,如畫家之有荊關也。”(《義門讀書記》卷三十)

山石犖確行徑微[1],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2]。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3]。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4]。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5],出入高下窮煙霏[6]。山紅澗碧紛爛漫[7],時見鬆櫪皆十圍[8]。當流赤足蹋澗石[9],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10]。嗟哉吾黨二三子[11],安得至老不更歸。

【注釋】

[1]犖(luò)確: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行徑微:山路狹窄。

[2]梔子:茜草科常綠灌木,夏日開白花,味香。

[3]稀:稀少。

[4]疏糲(lì):指簡單的飯菜。糲:糙米。

[5]無道路:煙霧繚繞,辨不清道路。

[6]煙霏:浮動的煙霧。

[7]山紅:滿山的紅花。紛爛漫:指繁密茂盛而豔麗奪目。

[8]櫪:同“櫟”,落葉喬木,花黃褐色,木質堅硬。十圍:指樹幹粗大。

[9]蹋澗石:踏在澗水中的石頭上。蹋,同“踏”。

[10](jī):韁繩,受控製。

[11]吾黨二三子:指自己和自己的幾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