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1章 戲曲——孔尚任(1 / 3)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人。孔子六十四代孫。初居石門山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禦前講經受到康熙賞識,由鄉村秀才破格提拔為國子監博士,後任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桃花扇》脫稿,王公官員競相借抄,次年上演,引起朝野轟動,孔尚任旋即罷官,其原因據說可能與寫作《桃花扇》有關。《桃花扇》的成功使孔尚任名滿文壇,他與洪升並稱“南洪北孔”。所作還有傳奇《小忽雷》(與顧彩合寫),詩文集《湖海集》等。

桃花扇

第七出卻奩[1](節錄)

【導讀】

《桃花扇》是一部取材於曆史真實人物和事件的曆史劇。全劇共四十出,作者為之經營十年,三易其稿。它以秦淮名妓李香君和複社文人侯方域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寫明末以侯方域、吳次尾、陳定生為代表的複社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馬士英為代表的權奸之間的鬥爭,反映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興衰始末。“桃花扇”是侯、李定情之物,在劇中它貫穿始終,勾勒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及事件,作者用它記錄了男女主人公的命運沉浮。劇作“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桃花扇·先聲》),通過這部傳奇對明代的滅亡進行了反思。

此處所選的《卻奩》一出發生的背景,是阮大铖為了拉攏侯方域,借老於世故的楊文驄之手,在侯、李結婚時暗地裏送給了李香君豐厚的妝奩。節錄的部分寫侯、李二人從楊文驄口中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侯方域有些動搖,而李香君卻堅守名節,拒絕接受,毫不猶豫地把嫁妝退了回去,使阮大铖的險惡用心落了空。這一部分附帶表現出了弘光政權建立前南京的政治局勢,而“卻奩”之舉,使侯、李即將麵臨複雜而凶險的政治門戶鬥爭,為後來阮大铖得勢後打擊報複,迫使侯、李分離立下了張本。對於侯方域等清流文人,作者是有所貶斥的,劇作對他們的風流自許,“日日爭門戶”等習氣給予了否定;而李香君則是作者充分肯定的對象,在她身上,體現的是一種堅定的政治氣節。節錄部分中,她的深明大義、正義凜然,與侯方域的軟弱、動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末[2]看旦介)你看香君上頭之後[3],更絕豔麗了。(向生介[4])世兄有福,消此尤物

[

5

]

。(生)香君天姿國色,今日插了幾朵珠翠,穿了一套綺羅,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愛。(小旦[6])這都虧了楊老爺幫襯哩。

【江兒水】送到纏頭錦[7],百寶箱,珠圍翠繞流蘇帳[8],銀燭籠紗通宵亮,金杯勸酒合席唱。今日又早早來看,恰似親生自養,賠了妝奩,又早敲門來望。

(旦)俺看楊老爺,雖是馬督撫至親[9],卻也拮據作客,為何輕擲金錢,來填煙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爺施之無名;今日問個明白,以便圖報。(生)香君問得有理。小弟與楊兄萍水相交

[

1

0],昨日承情太厚,也覺不安。(末)既蒙問及,小弟隻得實告了。這些妝奩酒席,約費三百餘金,皆出懷寧之手[11]。(生)那個懷寧?(末)曾做過光祿的阮圓海。(生)是那皖人阮大铖麼?(末)正是。(生)他為何這樣周旋?(末)不過欲納交足下之意。

【五供養】(末)羨你風流雅望,東洛才名[12],西漢文章[13]。逢迎隨處有,爭看坐車郎[14]。秦淮妙處[15],暫尋個佳人相傍,也要些鴛鴦被、芙蓉妝;你道是誰的,是那南鄰大

阮[16],嫁衣全忙。

(生)阮圓老原是敝年伯[17]。小弟鄙其為人,絕之已久。他今日無故用情,令人不解。(末)圓老有一段苦衷,欲見白於足下[18]。(生)請教。(末)圓老當日曾遊趙夢白之門

[

1

9],原是吾輩。後來結交魏黨,隻為救護東林。不料魏黨一敗[20],東林反與之水火[21]。近日複社諸生[22],倡論攻擊,大肆毆辱,豈非操同室之戈乎[23]?圓老故交雖多,因其形跡可疑,亦無人代為分辯。每日向天大哭,說道:“同類相殘,傷心慘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諄諄納交[24]。(生)原來如此,俺看圓海情辭迫切,不覺可憐。就便真是魏黨,悔過來歸,亦不可絕之太甚,況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25],皆我至交,明日相見,即為分解。(末)果然如此,吾黨之幸也。(旦怒介)官人是何說話,阮大铖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等也?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