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自負能使萬事空(1 / 2)

《三國演義》中的禰衡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但性情高傲自負,總是看不起別人,幾乎把當時的名士罵了個遍,唯有孔融和楊修他還能稍稍看得進眼裏,也常常稱讚他們,但那稱讚也自負得可以:“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他卻由於“素相輕疾”看不起曹操,不肯去拜見,而又“數有恣言”放縱地批評曹操。後來,他擔任了曹操的“鼓史”,不堪侮辱,遂擊鼓罵,乃至後來終被曹操“借刀殺人”。禰衡的悲劇固然有曆史的客觀原因存在,然而他的自負和自大何嚐又不是原因之一。

自負心理就是盲目自大,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人的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麵,自我認知、自我意誌和自我情感體驗。人評價自己,要靠自我認知。人過高地評價自己,就表現為自負;過低地評價自己,則表現為自卑。自負往往以語言、行動等方式表現出來。

自負的一般表現為:

(1)自視過高。

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別人都不行。很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係疏遠。這種人時時事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及別人,對人沒有絲毫的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結果落得門庭冷落。

(2)看不起別人。

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很多,這種人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在明知別人正確時,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總愛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3)過度防衛。

這種人有明顯的嫉妒心和很強的自尊心,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其妒嫉之心便油然而生,極力去打擊別人,排斥別人。當別人失敗時,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時,在別人成功時,這種人常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形成自負的原因:

(1)過分嬌寵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無疑是一個人自負心理產生的第一和主要根源。對於每個人來說,他們的自我評價首先取決於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係。父母的過分寵愛、誇讚、表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從而產生自負心理。

(2)生活的一帆風順。

人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各種經驗。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生活中遭受過許多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有自負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風順,則很容易養成自負的性格。假如一個人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學校又出類拔萃,深得老師的寵愛,同學朋友們都圍著他轉,就會很容易養成自信、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3)片麵的自我認識。

自負者往往縮小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自負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知之明,同時又把自己的長處看得十分突出,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評價過低,自然產生自負心理。當一個人隻看到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時,往往會養成自負的個性。這種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自認為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於客觀條件的不合作,過分自戀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舉手投足都看得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