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運降臨到別人頭上,你本該替她高興,不過你沒有;你的好朋友在抽獎中獲得兩張去夏威夷的往返機票,當然,你假裝很為她高興;或者當看到一個剛剛訂婚的朋友手指上戴著她富有的未婚夫買給她的3克拉的大鑽戒時,你表現出驚訝和讚歎,不過實際上,你心如刀絞……
有一個人遇見了上帝。上帝說:“現在我可以滿足你任何一個願望,但前提是你的鄰居會得到雙份的報酬。”這個人興奮不已,但是他轉念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產,我的鄰居就會得到兩份田產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鄰居就會得到兩箱金子;更要命的是,如果我要一個絕色美女,那麼那個看上去要打一輩子光棍的家夥就會同時得到兩個絕色美女……他想來想去不知道提出什麼要求才好,他實在不甘心被鄰居白占便宜。最後,他一咬牙:“上帝,你挖我一隻眼珠吧!”
這是一個流傳在東南亞一帶關於嫉妒的故事。隻要世界上有得失、利害關係的存在,便會有嫉妒的心理和行為。奧賽羅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連神話故事中那些頂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所謂“行高於眾,人必非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實在是一種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專門研究嫉妒心理學的日本學者詫摩武俊認為:“所謂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有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寶貴的東西被別人奪取,或將被奪取的時候所產生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一種極欲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含有憎恨的一種激烈的感情。”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嫉妒:這是一種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麵不如別人而產生的複雜的混合心理。這種混合心理可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恨、敵意、怨恨、報複等情緒狀態。
有一位農民,因為鄰居家裏有一頭牛而心存憤恨。有一次,一條神魚欠了這位農民的情,就答應滿足這個農民的任何一個心願。這位農民指著鄰居的漂亮的樓房說,他比我富裕,都是因為他家有一頭牛。神魚以為自己明白了農民的意思,就說這好辦,我給你十頭牛。誰知這位農民咬牙切齒地說:“不,我不要你的牛,而要你去把他家的那頭牛殺死。”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應對嫉妒的方式――不是通過讓自己變得比別人更好來緩解嫉妒,而是通過打壓別人來獲得某種病態的快感。
事實上,嫉妒和撒謊一樣,是一種自我防禦,明明自己不如人,卻接受不了這樣的感受,於是產生了對他人貶低或攻擊的心理或行為。
“嫉妒”並不是哪一類人的專利,它近乎是每個人的本能,人人生活在嫉妒之中。與貪欲、懶惰那些惡習能讓人體會放縱的愉悅不同,嫉妒帶來的隻有痛苦,但我們卻樂此不疲。我們習慣於與我們周圍的每個人比較,因為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而感到沾沾自喜,但也會因為別人擁有我們沒有的東西――迷人的氣質、苗條的身材、大房子、更好的伴侶等,而感到懊惱、沮喪甚至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