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事情,因為猜疑,夫妻離異;因為猜疑,朋友反目;因為猜疑,大打出手,甚至導致悲劇。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像。陷入猜疑誤區的人會生活得很累。
從心理學角度講,猜疑心理是人們常見的心理之一。猜疑心理是人性的弱點之一。猜疑心重的人思慮過度,凡事都往壞處想,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捕風捉影,無中生有。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有猜疑心理的人很少與人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由於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流露,便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
喜歡猜疑的人通常過於敏感,雖然敏感並不一定是缺點,對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靈氣,有創造力,但如果過於敏感,特別是與人交往時過於敏感,就需要想辦法加以控製了。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借助理智的力量控製衝動情緒的發生。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善於自省的心,這顆心應該經常向內關注自己的心靈。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麵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個農夫,如果失斧後冷靜地想一想,斧頭會不會是自己砍柴時忘了帶回家,或者挑柴時掉在路上,那麼,這個險些影響他同鄰人關係的猜疑心理或許根本就不會產生。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被戳穿以後會讓人覺得很可笑,但在戳穿之前,由於此類人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卻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養自信心。
從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猜疑心的產生很大程度上由於不自信所造成的。其實,這個世界上每一個生靈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同樣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了。自信的人、真正無畏的人,是充滿魅力的人。
(3)自我安慰法。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使自己得到解脫,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產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雲散了。運用現代的心理谘詢觀點來說,就是“隻要能讓我們心靈保持健康,做一做阿Q又何妨”。
(4)及時溝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不被誤會的人幾乎是沒有的,關鍵是我們要有消除誤會的能力與辦法,如果誤會得不到盡快的解除,就會發展為猜疑;猜疑不能及時解除,就可能導致不幸。“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所以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同你“懷疑”的人開誠布公地談一談,以便弄清真象,解除誤會。在生疑之後,冷靜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靜思索後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該通過適當方式,同被猜疑的人進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誤會,可以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了解對方的想法,也很有好處;若真的證實了猜疑並非無中生有,那麼,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在產生衝突之前得到解決。
(5)拋開陳腐偏見。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偏見可以定義為缺乏正當充足的理由,而把別人想得很壞。”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越多,就越容易產生猜疑心理。我們應拋開陳腐偏見,不要過於相信自己對別人的印象,不要以自己頭腦裏固有的標準去衡量他人、推斷他人。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要具有一顆同理心,必要時應調換位置,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多想想。這樣,我們就能舍棄“小人”而做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