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依賴也是一種病(1 / 2)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對夫婦,丈夫對妻子非常的好,什麼家務活都不讓她做,以至於妻子變得非常懶惰,越來越依賴丈夫。有一天,丈夫要出遠門,擔心妻子被餓死,便想了一個辦法:臨行前烙了一張中間帶眼兒的大餅,套在妻子的脖子上,告訴她想吃的時候就咬一口。可是,妻子卻隻知道吃脖子前麵的餅,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等丈夫出門回來時,大餅隻吃了不到一半,而妻子竟活活餓死了。

小時候每次聽到這個故事時,總免不了要嘲笑那個“懶婆娘”一番,但同時也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這個世界上真有這樣的人嗎?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這個有些刻薄的故事是要教導我們不要過分依賴別人,凡事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然而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有篇報道稱:有個人考取了出國留學生,但他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隻好放棄出國機會。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某大學一新生對煮熟的雞蛋束手無策,急得直哭,因為平時都是父母剝好殼送到嘴邊的。這正是溺愛導致過度依賴的典型例子。

依賴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疾病,叫“依賴症”。症狀是過多地將個人情感寄托在某個人或人群、某種物品上,將其看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可能難以承受,甚至精神崩潰。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往往表現出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這類人總認為自己難以獨立,時常需要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決定。

一般來說,依賴心理嚴重的人大多生活圈子狹小,人際交往不多,情感交流過少。有些研究表明女性相對比男性更易產生情感依賴,更容易對某個人或動物、物品投入強烈情感,在投入過程中產生一種被需要感、滿足感和依賴感,由此加強內心的自我肯定。這種關係逐漸強化成支撐生活的信念,對人的情感依賴會給被依賴的人帶來沉重的壓力,這種關係一旦失去,這類人往往不知所措,痛不欲生。

導致依賴思想過重的原因多種多樣,危害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年少時家庭、學校教育的失誤,誘發或助長了個人的依賴心理。長期以來,家長和教師都把“聽話”、“好學”作為“好學生”的標準,忽視對他們進行創造意識、獨立人格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我們周圍,有很多父母親甘願為子女省吃儉用,供孩子吃好穿好;他們生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健康,寧願自己超負荷地承擔全部家務,甚至不厭其煩地幫孩子檢查作業、整理衣物、收拾床鋪、端水送食……總之,“隻要孩子功課好,衣食住行全由家裏包”。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立意識、動手能力、服務精神、勞動觀念都逐漸減弱了,依賴心理就越來越嚴重。另外,對子女過度專製的家長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時間一長,子女就容易形成“父母對,自己錯”的思維模式,走上社會也覺得“別人對,自己錯”。

其次是個體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誘發的依賴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家長也常交給子女一些任務,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但他們早已被懶惰性捆住了手腳,不願學或懶得動腦筋,圖一時愉快舒服,總寄希望於別人,因而錯過許多學習機會,所以許多孩子在長大後因為自理、獨立生活的本領沒及時掌握,隻能長期依賴於人。另外個體畏難心理的作怪也使得依賴心理得以存在。許多本來自己可以獨立承擔的事情,但有的人卻害怕困難,或擔心幹不好而承擔責任,丟了麵子,以致畏手畏腳,缺乏獨立完成信心,幹脆依賴別人。

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有害的心理。一個人靠依賴是不能持久的,當一個人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扶持時,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獨立生活,而單純的依賴隻能使自己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一個人有了依賴心理後,就泯滅了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思想、學習和工作不求上進,日常生活不肯自理,遇到困難束手無策,碰到問題繞道而走,失去依賴就寸步難行。這就不可能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一旦離開了“保護傘”,就會不知所措,特別是在挫折麵前,更是灰心喪氣,意誌消沉、悲觀失望。如果遇到激烈的競爭,就可能迅速敗下陣來,被社會所淘汰。所以依賴心理對個人和社會所造成的危害,絕不可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