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1 / 3)

仲夏季節,正是旅遊高峰,羅馬被遊客占領,仿佛劫城。梵蒂岡人頭攢動,放眼望去,沙盤似的廣場上有幾條流線,是排隊的長龍陣,盤互交錯,各向目標而去。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博物館,西斯廷禮拜堂——此條路線包括藝術博物館,《創世紀》就在裏麵,所以隊伍最長,逶迤廣場外圍,繞街區行,走到隊尾就花去不少時間,不等站定,身後又已接續下去,好像一具活物,不停地生長。許多年輕人順著隊伍叫喊:五個歐,五個歐,可免排隊!毋庸說,是黃牛了。數百米的長隊,五歐元便可換取赦免權,令人生疑,多數采不相信的態度。有隨“黃牛”去的,不過是仗了與守衛的私誼,於某一段進入排列,簡單說,就是“插隊”,北方話叫“加塞”,道德的付出,加上排隊者的輿論,所以,常常中斷交易,原路返回。隊伍雖長倒不阻滯,勻速前進。充沛的日照讓人心情好,度假者無庶務纏身,悠閑得很,就不覺是苦事。隨隊伍緩行,入場已是正午。參觀的路線和排隊差不多同樣漫長,穿過無數大禮拜堂、小禮拜堂、祈禱室;從無數穹頂底下走過,無數祭壇和聖器;無數過廊與側廳,半數辟為展館,陳列繪畫和雕塑,有舊藏亦有新創,然後是賣品部。

照常規,賣品部已是展覽的終端,可在這裏卻遠非結束,《創世紀》的天庭畫沒有出來,而賣品部則反複出現,讓人懷疑是不是錯了方向,事實上,我們一直排在隊列裏,向前,向前。路途漫漫,不知哪裏是個頭。展室裏的陳列越來越抽象,進入當代藝術,趨向終止,就在這時,山回路轉,陡地進去一扇門,人聲從四壁折射,合成轟鳴,一個雄壯的男聲穿透而來:安靜,安靜!抬頭望去,著名的《創世紀》正從遙遠的天頂望著眾生。腳一軟,就要跌倒講台沿,身邊那早一步跌下的夫人卻被警衛托住雙臂,緩緩扶直,看上去很像慢速的雙人舞,就也跟著立穩了。講台上巡回的警衛,大聲向人群喊話:安靜,不準拍照,不準錄像,不準電話!這建築就像回音壁,本是為傳送福音,如今隻是將俗世的喧嘩放大,灌滿空間。人和人之間擠得不能再擠,卻都不離開,氣氛很像有大事情要發生,難道是教皇接見嗎?人們麵麵相覷,都有些困惑似的,穹頂上的濕壁畫本是引我們來的終極目標,終於來到底下,崇拜的心情倒退去些了,仿佛不夠偉大。

當然,天庭華麗,即便在今天,色彩亦是新鮮明亮,更毋庸說十六世紀初始,顏料和配方都還有限,可以想象當時的驚豔。所以,還是要納入美術史的大背景,才能認識深刻。走到街上,是下午四時,陽光卻沒有偏斜的意思,地球停止運轉了嗎?親見名作無疑是一種福氣,更要緊的,這福氣並非信手拈來,而要付出勞動。曾去長白山看天池,火車汽車,到山腳下了,再要換乘吉普,那吉普坦克般地,壓過亂草粗石,上到岩壁,餘下的路就要靠步行。此時,狂風大作,氣溫降至零度,伏身埋頭,手腳並用,一抬眼,越過山的呲裂,那一池水靜靜臥著,不禁駭然。那一夜,宿在山裏麵,日裔朝鮮人開的客棧。同去的友人從賣品部購得一幅油畫,作者為朝鮮功勳藝術家,據說曾為萬景台作畫。客棧開業十數年,賣品部從未售出一件物品,於是,上路時候,經理職員全體站在路邊為我們送行。當我與友人回到上海,走在浦東機場,忽然覺出這幅畫具有的某種價值,從偏僻又閉鎖的國度,陌路的人手,輾轉旅途,來到世界的又一隅,隱含未可知的命運。畫的尺幅很大,需有開闊的牆麵,比如會議室和報告廳,大約是社會主義文藝家擅長的規模。畫的是湖泊和仙鶴,油彩很薄,顏色素淡,特別寧靜。

仲夏季節,正是旅遊高峰,羅馬被遊客占領,仿佛劫城。梵蒂岡人頭攢動,放眼望去,沙盤似的廣場上有幾條流線,是排隊的長龍陣,盤互交錯,各向目標而去。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博物館,西斯廷禮拜堂——此條路線包括藝術博物館,《創世紀》就在裏麵,所以隊伍最長,逶迤廣場外圍,繞街區行,走到隊尾就花去不少時間,不等站定,身後又已接續下去,好像一具活物,不停地生長。許多年輕人順著隊伍叫喊:五個歐,五個歐,可免排隊!毋庸說,是黃牛了。數百米的長隊,五歐元便可換取赦免權,令人生疑,多數采不相信的態度。有隨“黃牛”去的,不過是仗了與守衛的私誼,於某一段進入排列,簡單說,就是“插隊”,北方話叫“加塞”,道德的付出,加上排隊者的輿論,所以,常常中斷交易,原路返回。隊伍雖長倒不阻滯,勻速前進。充沛的日照讓人心情好,度假者無庶務纏身,悠閑得很,就不覺是苦事。隨隊伍緩行,入場已是正午。參觀的路線和排隊差不多同樣漫長,穿過無數大禮拜堂、小禮拜堂、祈禱室;從無數穹頂底下走過,無數祭壇和聖器;無數過廊與側廳,半數辟為展館,陳列繪畫和雕塑,有舊藏亦有新創,然後是賣品部。

照常規,賣品部已是展覽的終端,可在這裏卻遠非結束,《創世紀》的天庭畫沒有出來,而賣品部則反複出現,讓人懷疑是不是錯了方向,事實上,我們一直排在隊列裏,向前,向前。路途漫漫,不知哪裏是個頭。展室裏的陳列越來越抽象,進入當代藝術,趨向終止,就在這時,山回路轉,陡地進去一扇門,人聲從四壁折射,合成轟鳴,一個雄壯的男聲穿透而來:安靜,安靜!抬頭望去,著名的《創世紀》正從遙遠的天頂望著眾生。腳一軟,就要跌倒講台沿,身邊那早一步跌下的夫人卻被警衛托住雙臂,緩緩扶直,看上去很像慢速的雙人舞,就也跟著立穩了。講台上巡回的警衛,大聲向人群喊話:安靜,不準拍照,不準錄像,不準電話!這建築就像回音壁,本是為傳送福音,如今隻是將俗世的喧嘩放大,灌滿空間。人和人之間擠得不能再擠,卻都不離開,氣氛很像有大事情要發生,難道是教皇接見嗎?人們麵麵相覷,都有些困惑似的,穹頂上的濕壁畫本是引我們來的終極目標,終於來到底下,崇拜的心情倒退去些了,仿佛不夠偉大。

當然,天庭華麗,即便在今天,色彩亦是新鮮明亮,更毋庸說十六世紀初始,顏料和配方都還有限,可以想象當時的驚豔。所以,還是要納入美術史的大背景,才能認識深刻。走到街上,是下午四時,陽光卻沒有偏斜的意思,地球停止運轉了嗎?親見名作無疑是一種福氣,更要緊的,這福氣並非信手拈來,而要付出勞動。曾去長白山看天池,火車汽車,到山腳下了,再要換乘吉普,那吉普坦克般地,壓過亂草粗石,上到岩壁,餘下的路就要靠步行。此時,狂風大作,氣溫降至零度,伏身埋頭,手腳並用,一抬眼,越過山的呲裂,那一池水靜靜臥著,不禁駭然。那一夜,宿在山裏麵,日裔朝鮮人開的客棧。同去的友人從賣品部購得一幅油畫,作者為朝鮮功勳藝術家,據說曾為萬景台作畫。客棧開業十數年,賣品部從未售出一件物品,於是,上路時候,經理職員全體站在路邊為我們送行。當我與友人回到上海,走在浦東機場,忽然覺出這幅畫具有的某種價值,從偏僻又閉鎖的國度,陌路的人手,輾轉旅途,來到世界的又一隅,隱含未可知的命運。畫的尺幅很大,需有開闊的牆麵,比如會議室和報告廳,大約是社會主義文藝家擅長的規模。畫的是湖泊和仙鶴,油彩很薄,顏色素淡,特別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