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初始革命年(1 / 3)

推進新式裏弄或者公寓大樓的一扇門,撲麵而來酵母和蔥蒜的氣味,那麼,十之八九,是南下幹部的居所。魯豫皖的籍貫,主持內務的可能是族中一位寡居或未嫁的姑舅表親,裹著小腳,紮著褲腿,一身黑布衣褲,與廚房浴室四壁的白亮瓷磚形成對照,其中包含著曆史政治的隱喻。這城市的建築裏,嵌著許多隱喻,再物化為具象。倘也要歸納,我想,我們家的聲色氣味,大約可定為“醬”一係的。

方從征戰中走出,陡地收住腳步,安營紮寨,凡事未有從長計議。父母選擇居處的心情大約如同行軍途中號房子,所以就會將成套的打散拆零。如我們這種沒有原鄉的家庭,沒有故親故舊,就是由保姆來決定生活方式了。我家的保姆,不知因循哪一條源流,是軍區所在地南京,所以招聘多來自江蘇北部?我的奶媽就是六安人;或者上海城市,這一行業以淮揚為主?總之,我們家的保姆,都是這一籍。其中一位,在家二十多年,帶大兩代人,又如家庭成員,密不可分的,就來自高郵縣西北鄉。在我們家庭城市化的過程中,她們起到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就是那一位老保姆,十四歲來到上海幫傭,親曆各曆史階段,上中下各階層變遷,於是深知其變中的不變,由此樹立原則,立誌遵守。

比如,她決不跟風新派,稱雇主為“同誌”,堅稱“先生”和“師母”,數度糾正,終究拗不過她,隻得由她去了。淮揚,尤其鄉間,烹飪以油醬為主,事實上,保姆們,多少也有迎合我們粗放食風的考慮。因此,我們家的菜係一律為紅燒,紅燒肉,紅燒魚,紅燒獅子頭,紅燒排骨,紅燒蹄髈為重中之重。那一整個蹄髈,北方稱“肘子”,先在溫油裏滾一滾,然後放料酒蔥薑,以及大量醬油,細火燜燉,其間不斷觀察,視情形添少許水,不使鍋幹,待湯汁漸稠,放下糖去,醬色便起來晶亮一層,顯得特別豐饒。那一種肥而不膩,酥而不散,入口即化,無論老少貴賤,都無法抵住誘惑。“文革”中期,廣州交易會重啟,我的姑夫從新加坡來到廣交會,再從廣州來到上海,這是父親離開故地新加坡後,第一位踏上大陸探望我們的親屬。作為一個走南闖北的商人,吃過美食無數,且又閩南出身,崇尚清淡,可依然被這一味蹄髈征服了。我想,這餐飯從某種程度上,糾偏了冷戰時代鐵幕中國的想象,至少,日常生活還在繼續。事後,他寫了一封信,委托父親替他的食油公司采買黃豆,這就有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了。父親母親經反複討論,最後口授予我,筆寫回信。信中說,爸爸媽媽都去幹校工作,姐姐下鄉勞動,隻有我和弟弟,隨“女用人”在家——我注意到“女用人”這個舊式稱謂,絕不是我們習慣用語,顯然是為照顧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後進認識,給公有製以溫和化印象。姑夫二度來到上海,就是改革開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其時,擅長烹製紅燒蹄髈的“女用人”已經告老還鄉。從此,我們再沒吃過這樣的紅燒蹄髈了。

推進新式裏弄或者公寓大樓的一扇門,撲麵而來酵母和蔥蒜的氣味,那麼,十之八九,是南下幹部的居所。魯豫皖的籍貫,主持內務的可能是族中一位寡居或未嫁的姑舅表親,裹著小腳,紮著褲腿,一身黑布衣褲,與廚房浴室四壁的白亮瓷磚形成對照,其中包含著曆史政治的隱喻。這城市的建築裏,嵌著許多隱喻,再物化為具象。倘也要歸納,我想,我們家的聲色氣味,大約可定為“醬”一係的。

方從征戰中走出,陡地收住腳步,安營紮寨,凡事未有從長計議。父母選擇居處的心情大約如同行軍途中號房子,所以就會將成套的打散拆零。如我們這種沒有原鄉的家庭,沒有故親故舊,就是由保姆來決定生活方式了。我家的保姆,不知因循哪一條源流,是軍區所在地南京,所以招聘多來自江蘇北部?我的奶媽就是六安人;或者上海城市,這一行業以淮揚為主?總之,我們家的保姆,都是這一籍。其中一位,在家二十多年,帶大兩代人,又如家庭成員,密不可分的,就來自高郵縣西北鄉。在我們家庭城市化的過程中,她們起到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就是那一位老保姆,十四歲來到上海幫傭,親曆各曆史階段,上中下各階層變遷,於是深知其變中的不變,由此樹立原則,立誌遵守。

比如,她決不跟風新派,稱雇主為“同誌”,堅稱“先生”和“師母”,數度糾正,終究拗不過她,隻得由她去了。淮揚,尤其鄉間,烹飪以油醬為主,事實上,保姆們,多少也有迎合我們粗放食風的考慮。因此,我們家的菜係一律為紅燒,紅燒肉,紅燒魚,紅燒獅子頭,紅燒排骨,紅燒蹄髈為重中之重。那一整個蹄髈,北方稱“肘子”,先在溫油裏滾一滾,然後放料酒蔥薑,以及大量醬油,細火燜燉,其間不斷觀察,視情形添少許水,不使鍋幹,待湯汁漸稠,放下糖去,醬色便起來晶亮一層,顯得特別豐饒。那一種肥而不膩,酥而不散,入口即化,無論老少貴賤,都無法抵住誘惑。“文革”中期,廣州交易會重啟,我的姑夫從新加坡來到廣交會,再從廣州來到上海,這是父親離開故地新加坡後,第一位踏上大陸探望我們的親屬。作為一個走南闖北的商人,吃過美食無數,且又閩南出身,崇尚清淡,可依然被這一味蹄髈征服了。我想,這餐飯從某種程度上,糾偏了冷戰時代鐵幕中國的想象,至少,日常生活還在繼續。事後,他寫了一封信,委托父親替他的食油公司采買黃豆,這就有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了。父親母親經反複討論,最後口授予我,筆寫回信。信中說,爸爸媽媽都去幹校工作,姐姐下鄉勞動,隻有我和弟弟,隨“女用人”在家——我注意到“女用人”這個舊式稱謂,絕不是我們習慣用語,顯然是為照顧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後進認識,給公有製以溫和化印象。姑夫二度來到上海,就是改革開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其時,擅長烹製紅燒蹄髈的“女用人”已經告老還鄉。從此,我們再沒吃過這樣的紅燒蹄髈了。

淮揚菜肴到我們這樣的軍旅家庭,擴張了濃赤的風格。我以為,於鄉下出身的保姆們,也是相當過癮的。就好像回到柴灶跟前,灶膛燒得通紅,熱鍋大油,巴掌寬的魚肉。著名揚州評話家王少堂的《武鬆》,英雄飲食,“牛肉動把抓”“雞蛋甩流星”,就是那樣的氣勢。父母的戰友,凡來到我家做客,總是吃到忘情。阿姨站在身後,看桌上酒醉飯飽,觥籌交錯,臉上的表情十分滿足。而母親卻定要阿姨走開,這一幅用餐圖,與革命者身份有所抵觸。阿姨她總要抗拒一時,我想,除去職業操守所至,更多是喜熱鬧愛人多的心情。這一回,母親相當堅決,幾番來去,到底勝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