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這樣的清介之士,當然要歎息著“以暴易暴”而不食“周”粟以死了。
清初,有一部小說,名為《豆棚閑話》,頗寄托著亡國遺黎的哀痛與呻吟;其中有一則故事,名為《首陽山叔齊變節》,借著叔齊的名字,來嘲罵明末的逸民出來應試求官的故事,所謂“一陣夷齊下首陽”者是。《桃花扇》的最後一句(餘韻)借著搜訪山林隱逸的皂隸之口,說道:“你們不曉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識時務的俊傑,從三年前俱已出山了。目下正要訪拿你輩哩。”正與《豆棚閑話》的作者同一的在諷嘲著那些亡國士大夫。
然而,殷之遺民的叔齊卻平空的受到了無妄之災!
像伯夷、叔齊那樣的遺民在當時一定不少。可惜“曆史”是被戰勝者所湮沒了。
以這樣的清介之士,當然要歎息著“以暴易暴”而不食“周”粟以死了。
清初,有一部小說,名為《豆棚閑話》,頗寄托著亡國遺黎的哀痛與呻吟;其中有一則故事,名為《首陽山叔齊變節》,借著叔齊的名字,來嘲罵明末的逸民出來應試求官的故事,所謂“一陣夷齊下首陽”者是。《桃花扇》的最後一句(餘韻)借著搜訪山林隱逸的皂隸之口,說道:“你們不曉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識時務的俊傑,從三年前俱已出山了。目下正要訪拿你輩哩。”正與《豆棚閑話》的作者同一的在諷嘲著那些亡國士大夫。
然而,殷之遺民的叔齊卻平空的受到了無妄之災!
像伯夷、叔齊那樣的遺民在當時一定不少。可惜“曆史”是被戰勝者所湮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