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同一作者的書要看是否“換湯不換藥”(1 / 1)

同一作者類似書名的書往往“換湯不換藥”,就如美國威爾·杜蘭著的《基督時代》、《愷撒時代》、《奧古斯都時代》等Great Man and His Time(名人與時代)係列叢書。這幾本書都是作者根據他自己寫的名著《世界文明史》第三卷的相關內容編寫的,除了時代係列單本之外還有把以上三個時代內容稍許壓縮的合寫本。而這些書上寫的內容,你還可以在他別的書上找到,比如在威爾·杜蘭寫的《東方的遺產》裏肯定能找到相似的內容。

“換湯不換藥”的現象,要麼作者曾經出過名著,要麼市麵比較緊缺的書。比如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召開,而且會址在南寧固定下來,以後年年要在南寧召開。因此,有關東南亞的文獻資料就特受歡迎,於是有人就趁此機會將自己的“陳年舊飯”找出來,大“炒”、特“炒”。如同樣兩位作者寫的《越南》、《越南概況》、《走進越南》三本書翻開一看,其內容沒有多大差別。我還看到這兩位作者寫的與最初不同版本的《越南》。這樣一來,這兩位作者就有兩本同名的“合著”,兩本都有“世界列國國情習俗叢書”字樣,隻是標的位置不同,前者標在書眉,後者標在封麵的左上角。此外就是頁碼不同,前者249頁,後者352頁。後者多出來的頁碼不是內容有所增加,而是排版變了花樣,即每頁空出五分之一,作為一豎一橫的“世界列國國情習俗叢書”及“越南”這幾個字的位置。前者最後落筆時間為:1995.12.2(北京),後者就不提落筆時間。

翻開目錄,兩本書同樣有十章,不同的是後者篇章稍有調整,如第一章調到第二章,第八章調為第七章。章名“交通與旅遊”改為“世界遺產與旅遊勝地”,然後又把這些“勝地”一一列出。在講到中越關係的第十章,前者停留在94年,後者續寫了幾句2000年至2001年兩國互訪的內容。

像《越南》這樣“換湯不換藥”的書,一個圖書館存一本也就夠了,除非還有別的作者寫的,或越南本國人寫的。至於像威爾·杜蘭這樣的作者寫的名著也沒有必要有多少版本都采購進來,其實,名著在不斷翻本、改頭換麵,出來的已不算新書,隻是變花樣吸引讀者、刺激購買。再說,著名作者如果隻會翻本,說明這位作者要麼懶惰,要麼實在寫不出驚人之作,隻能靠吃老本過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