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2 / 2)

可能是看到我臉上依然有困惑的表情,這個熱情的黑人警察繼續向我解釋,把國會大廈叫做“卡皮特”是當時負責營造這座建築的托馬斯.傑弗遜的主意,所以,後來很多州的議會大廈也跟著叫“卡皮特”這個名字了。我點頭表示這下懂了,並衷心地向他表示了感謝。他這才滿意地離開了。

托馬斯.傑弗遜,男,生於1743年,卒於1826年。《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他和華盛頓等人一起締造了美國。他曾在1901年到1809年間被選為第三任美國總統,並且,在其任上,從拿破侖手裏購買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國的領土擴大了一倍,並因此打開了美國向西部拓展的道路。顯然,他當年堅持把國會大廈命名為源自羅馬帝國時期的朱庇特神廟的名字“卡皮特”,一定有他的理由和理想蘊藏其中。因為,他曾經說過,美國是一個最適於建立帝國的國家。而他所夢想建立的正是一個“自由的帝國”。

雖然之前我在各種影像和照片裏看到過無數次國會大廈,可當我真的來到其麵前,還是被它巨大的體量所震驚。特別是它的像一層一層結婚蛋糕一樣的穹頂和成排的廊柱,再次讓人看到了那種莊嚴壯觀的“羅馬化”的痕跡,同時也仿佛看到了傑弗遜等人已經現實化的帝國夢想。顯然,把這座國會大廈稱為美國這個帝國的朱庇特神廟和帝國的“圖騰”,應該並不為過。當然,這是個嶄新的羅馬帝國,像我前麵看到的聯合車站一樣,這個帝國有著現代的心髒。而且,它也早已把當年羅馬士兵的寬刃短劍換成了噴氣式戰鬥機,導彈,航空母艦乃至網絡。正如羅馬帝國對羅馬軍團的建設不遺餘力一樣,它對自身軍事力量的迷戀也超出任何一個國家。僅以這次奧巴馬和羅姆尼的競選為例,盡管兩人對美國的現實和未來的理解與構想有很多方麵不同,可在這一點上卻是驚人的相同,那就是繼續加強和保持美國的強大的軍事力量,使自己的軍隊繼續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軍隊。而它的公民資格也像羅馬的公民資格一樣,早已成為世界上的眾多國家的人所追求的目標。

耐人尋味的是,事後我從資料上得知,這座壯觀的國會大廈雖然由托馬斯.傑弗遜等人主持設計,華盛頓本人也經常參與建築方案的評估並親自奠基,可當時卻主要由黑人建設而成,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黑人還是奴隸。這不由得讓我再次想起那個煊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它的富足實際上是建立在無數的奴隸苦役的基礎上的。而現在的美國與羅馬相比,這個帝國更為強大,也更為富足,而奴役的人也更多,它不僅通過自己的飛機,導彈和航空母艦來實現自己帝國的夢想和秩序,也通過印製美元,製造電腦,控製網絡來維持自己的奴役者的地位,就像它的國徽上的那隻抓著弓箭和橄欖枝的白頭鷹一樣,除了不停地讓自己卷入這個世界的幾乎所有的角落發生的戰爭外,還向人們提供好萊塢的電影,可口可樂,以及那個迷人的蘋果公司的產品,從iPhone,iPad,到“i”Anything,這不是耍貧嘴,相信總有一天,它會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前都加上了一個“i”。也許,到了那一天,它會成為“美國字母”的標誌,把這個世界徹底的i化或“美國化”。

或許,隻有在“大寫”的華盛頓,借助於隨處可見的“羅馬化”的建築,雕塑和紀念碑,才能瞥見美國這個新羅馬帝國的本質。當我轉過國會大廈,看到那個長方形的無比碩大的“國家大草坪”(National Mall),遠處的華盛頓紀念碑,還有更遠處的林肯紀念堂時,我忽然感到,這個帝國的首都對巨大的空曠的空間的迷戀與另外一些國家的首都對開闊的廣場的迷戀並無二至。

2012br10br19於ISLA VISTA 南方路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