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李白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

?何處得秋霜。

賞析

秋浦在今安徽貴池西,李白漫遊到此而作詩十七首,此篇為其第十五首。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以強烈的情感,宣泄了報國無門、年華流逝的深重憂愁與怨憤,塑造出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強大藝術力量。

李白懷抱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出則平交王侯,隱則俯視巢許,抒憤之作亦同樣挺立自我。此詩開篇即以“白發三千丈”將自身聳立於宇宙中心,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形象展現。

第二句“緣愁似個長”緊接第一句說明“白發三千丈”是緣愁而生,這就點明了詩旨,同時也使三千丈的白發具有了雙重意蘊,使奇想奇句具有了震撼人心的邏輯力量。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歎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可謂是實出意外,比喻新穎,意味深長。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歎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徹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誌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曆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誌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誌向始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50多歲了,壯誌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出“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賞析

現存李白詩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的。其詩疏宕放逸,豪氣充溢,為盛唐邊塞詩中的奇葩之一。李白的這首《塞下曲》(其一)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將士們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其景蒼涼,其情淒婉,其誌豪壯,讀來激動人心,感人肺腑。

詩歌前四句是描寫環境,抒發心緒。五月的天山,依然是白雪皚皚,寒氣逼人,這與內地五月的姹紫嫣紅的美好景象截然相反。“天山雪”點明地處“塞下”,渲染邊地苦寒。“無花”二字描述了春風不到、萬物凋敝的荒涼蕭索的景象。仲夏五月尚且如此,其餘三季可想而知其嚴寒。一個“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這就烘托出三、四句的鄉思離愁。“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簡稱,這句表麵看是寫邊地聞笛,言外之意是指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隻能於“笛中聞”了,所以“春色未曾看”。從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邊關將士置身荒寒之地的肌膚之痛和背井離鄉、思家念親的心靈煎熬之苦。語調平淡,但意境雄闊而蒼涼,情調淒婉而悲壯。

詩歌後四句描細節,狀豪情。五、六句緊承前意,風格由蒼涼變為雄壯,描寫了戰士們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拂曉,鳴金擊鼓,整個軍隊步調一致,進退有度;晚上,枕戈待旦,嚴陣以待。這裏,“曉戰”與“宵眠”相對應,是作者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緊張,軍紀嚴肅,情形便不言而喻了。一個“抱”字,描述了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緊張狀態躍然紙上,似乎一當報警,戰士們便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這兩句足見將士們征南戰北,縱橫馳騁,夜以繼日,奮戰不息的英勇頑強。

尾聯“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音情高亢,振奮人心。斬樓蘭是化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據《漢書·傅介子傳》:“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這裏是借用傅介子慷慨複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願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誌。“願”字與“直為”,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烘托出了將士們同仇敵愾,建功立業的精神氣概。這首詩蒼涼雄渾而豪放,對仗亦不拘常格,“於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

勢,運曠遠奇逸之思”(姚鼐),是五律別調佳作。

蜀道難

李白

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谘嗟。

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一首富有高度浪漫主義色彩的千古絕唱。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在詩中,他襲用了樂府古題,並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文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這首詩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從開頭至“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開辟之難,突出一個“難”字。在這裏,詩人從古老的傳說落筆,追溯了蜀秦隔絕的漫長曆史,指出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通人煙的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一條崎嶇險峻的山路。強調了蜀道來之不易。這裏講的是蜀道開辟之難,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第二部分是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寫蜀道行走之難,突出一個“險”字。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的崎嶇。“問君西遊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鬆、絕壁、飛湍、瀑流等一係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喟歎友人何苦冒險入蜀。

第三部分是從“劍閣崢嶸而崔嵬”至結尾,把自然環境與政治形勢結合起來,寫國情的險惡,以引起人們的警惕,突出一個“惡”字。其中,“一夫當關”以下四句,化用了張載《劍閣鳴》中“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裏寫“猛虎”、“長蛇”,用的是雙關的手法,用“猛虎”“長蛇”代“所守”,並把所守的凶殘比擬為野獸。這就把割據一方的軍閥凶殘麵目揭露得淋漓盡致,從而強化了蜀地政治形勢的險惡。所以,“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最後,“長谘嗟”一聲深深的歎息,

韻意無限延伸。這最後一部分,從自然環境寫到社會人生,賦予“危途難行”的主題以政治的內容。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這是寫國情之險惡。這首詩構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河嶽英靈集》)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李白50歲的時候曾在廬山隱居,壯麗恢弘的香爐峰瀑布令他詩情湧動,於是揮筆寫下了兩首“望廬山瀑布”詩。這裏選的是第二首。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寫廬山香爐峰的概貌:太陽的光輝照射在香爐峰上,“香爐”中升起一團團紫色的煙霧。其中,“香爐”是指廬山的一座山峰--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一個“生”字,化靜為動,不僅把原本靜止不動的香爐峰刻畫成了煙雲繚繞、山氣氤氳的縹緲仙境,更為狀寫瀑布設置了雄渾的**,也為下文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是寫瀑布的全貌:“遙看瀑布”是點題,也點明是遠觀。“掛前川”中的一個“掛”字最為傳神,維紗維肖地寫出了遙望中的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麵的河流上的壯觀景象。山上煙霧繚繞,山間白練高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令人神往。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描寫瀑布的氣勢:“飛流”寫出了瀑布淩空而出、噴湧飛散的姿態;“直下”既寫出了岩壁的陡峭,又顯示了瀑布飛流急湍、勢不可擋的力量;“三千尺”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了山的高峻。短短的七個字詩人就把瀑布的雄渾與奇異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可謂不高。

最後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是寫對瀑布的感受,意思是說讓人懷疑那是銀河從極高的天空降落下來了,這裏的高度誇張不得不讓我們讚美詩人雄奇而瑰麗的想象力了!一個“疑”字,極盡巧妙,化實為虛,故意說它若真若假,卻更強調了兩者相似的逼真程度,引人遐想,無疑使瀑布更增添了幾分空靈、奇幻神奇的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等藝術表現手法,手法高妙,想象雄奇,形勝神似,氣韻生動,構思奇特而又精巧,語言洗煉明快而又生動形象。既顯示出了廬山瀑布奇麗雄偉的獨特風姿,也反映了李白這位大詩人胸襟開闊、超群出俗的精神麵貌,不愧為詩仙李白的傳世佳作!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天門山原是安徽當塗縣的東梁山(古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長江對峙,形如門戶,故稱“天門”。在這首詩中,詩人卻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雄壯神奇的“天門江山圖”,令人神往不已,直欲遊之而後快。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是寫遠望天門山的全景,著重刻畫浩蕩東流的楚江衝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勢不可擋的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洶湧的江水自西而東奔來,以雷霆萬鈞之力衝撞天門,於是,“天門”才被斷開。“斷”、“開”兩字,利落有力,寫出了江水雄壯的氣勢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想象雄奇,氣魄壯大。

次句是寫接近天門山的近景:清碧的江水東流到這裏,又回旋著向北流去。長江總的流向是由西向東,但至天門山時江水猛地向北流去。這就借水勢襯出了山的雄奇。“回”字力度很強,極富動態美,寫出了盡管江水能夠將大山衝開,但大山畢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轉向的情景,這就突現了天門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轉變的奇險和壯美,也由此可見天門山雄視一切、鎮懾洪流的威力。

第三句是進入天門山時兩山夾江對峙的特寫:兩岸的青山,相對著突現出來。這是對首句“天門中斷”四字的具體化,狀寫“中斷”後的天門山形成對稱的兩座山峰,各據一岸的雄姿。“相對”二字,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天門山隔江兀立、對峙如門、巧奪天工的雄姿,給人以隻可仰觀的高峻感;一個“出”字,出神入化,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有了動態美,令人感到天門山的生機盎然,既暗示出了詩人“望”的立足點是行舟之上,又表達出了詩人欣悅的情懷。

結句寫過了天門山之後的遠景:傳神地描繪出一片孤帆乘風破浪,從太陽邊駛來的壯觀情景,使人的視野頓覺開闊。“孤帆”與遼闊的江麵、雄壯的天門山對比,更突出了江山的壯麗宏偉,擴大了詩歌的意境;“日邊”寫出了長江遠景浩瀚蒼茫,給人以明朗溫暖、色彩鮮明的感覺,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一個“來”字,又給遠景注入了活潑新鮮的色彩和血液,使畫麵頓顯活躍,具有不斷變幻的美感。

李白以山水為題材的詩很多,多寫得場麵宏大、瑰奇壯麗。這首詩也如此。通過這首詩,我們仿佛看到,才華橫溢的詩人借助於筆下一派雄麗的景色,將豪情奔放、超逸不羈的胸臆和盤托出的豪邁與激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賞析

據記載,天寶七載,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李白聽到這個消息後,寫下這首情真意切的詩篇,寄給貶謫遠方的王昌齡,表達了他對王昌齡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兩句,側重於寫景和敘事。首句中詩人選取了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淒惻的氣氛。楊花漫天飛舞,飄泊不定;子規(杜鵑鳥)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淒厲。景物的描寫,點明了暮春的時令,也渲染了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真可謂是情景交融!次句為敘事。“聞道”,表示驚愕和惋惜。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裏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過五溪”,足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表現了李白對王昌齡的深切關懷之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轉為抒情,意思是說人隔兩地,難以相送,而月照中天,千裏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陪同你一起到龍標。句中“愁心”二字蘊藏極豐。詩人為什麼滿懷愁思呢?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

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與朋友相隔千裏的詩人無法與老友當麵話別,隻好把一片深情寄托給千裏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忱了。通過這兩句,我們看到了李白對朋友一片真摯的友情,一顆赤誠的心。

全詩想像豐富,構思新穎,這正是李白善於吸收樂府民歌豐富滋養的結果。六朝吳聲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裏光”的佳句;初唐詩人齊擀《長門怨》中的“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也是以擬人手法寫月的絕妙好詞。顯然,李白對以上前人的詩句既有所繼承,也有所創新。詩人含英咀華,自鑄偉詞,使語意一新,意境不凡。李白在這裏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真是亙古未有,我們不得不為詩人的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所折服。清人施補華評此詩“深得一‘婉’字訣”(《峴傭說詩》),恰好道出了李白此詩深得樂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風致。

行路難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賞析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作於天寶三年(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對李白的深厚友情。“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都是極言送行之宴的豐盛與隆重:不僅酒具、杯盤珍貴,酒菜也價值“萬錢”,這就從側麵反映了朋友間的感情深厚,為了朋友絲毫不計較金錢的豪爽、大義。“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見到如此美酒佳肴,這時卻“停杯投箸”不能飲,足見其內心的不平靜。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和感情波濤的強烈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