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

?柳條藤蔓係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

?欲別頻啼四五聲。

賞析

《移家別湖上亭》是作於詩人搬家之時,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並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寫得很是生動有趣。

全詩是說,春和景明,微風蕩漾,景色宜人,我來辭別往日最喜愛的湖上亭。微風中,亭邊微拂柳條、依依藤蔓輕盈招展,脈脈含情,仿佛是伸出無數多情的手臂來牽扯我的衣襟,不忍讓我離去。這情景真叫人愁牽恨惹,不勝留戀;住了這麼久了,亭邊柳樹枝頭的黃鶯,也跟我是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弦,使人久久難以平靜……

詩人采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創造了這一詩化的意境。詩中的一切,無不具有生命,帶有情感。這是因為戎昱對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裏不隻是自己不忍與柳條、藤蔓、黃鶯作別,柳條、藤蔓、黃鶯也像他一樣無限癡情,難舍難分。他視花鳥為摯友,達到了物我交融、彼此兩忘的地步,故能憂樂與共,靈犀相通,發而為詩,才能出語如此天真,詩趣這般盎然。

這首詩的用字,非常講究情味。用“係”字既切合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不啻是天造地設。這種擬人化的寫法為後人廣泛采用。宋人周邦彥“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王實甫《西廂記》“柳絲長,玉驄難係”、“柳絲長,咫尺情牽惹”等以柳條寫離情,都是與這句詩的寫法一脈相承的。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淒淒惜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一個“啼”字,兼言情景兩麵,而且體物傳神,似有無窮筆力,可見詩人筆力之深厚。

別董大二首(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高適(702年-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是盛唐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

《別董大》共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詩作於天寶六年(747),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當時詩人和董大的境況都不佳,處於相同貧賤的境遇之中,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這首送別詩語調豪邁,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不失為一篇佳作。

前兩句“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紜”用白描的手法寫了嚴酷的冬景:北風呼嘯,黃沙千裏,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大雪紛飛,群雁迫於北風的威嚴而不得不在大雪中南飛。詩人在這樣荒寒而又壯闊的**下,送別這位身懷絕技而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其複雜的別離心緒可想而知。此兩句雖是敘景,但淒酸之情溢於筆端,詩既烘托出董大所處環境之惡劣,也寫出日暮天寒,遊子何之的惆悵。

最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轉前兩句的悲涼,用豪言寬慰朋友:不要擔心前邊路途上沒有知己,像您這樣有才能的人,全天下的人誰不知道呢?這兩句很是豁達,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拚搏。這既表明了作者與董大友情之真摯,也反映出詩人質樸、豪爽、開朗、達觀的情懷,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詩一反唐人贈別詩的那種淒清纏綿,低徊留連,表現了送別時刻的一種超乎他人的昂揚和悲壯,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給後人以啟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裏都會發光。

這首詩采用白描手法,以景烘情,語言樸素,感情真切,沒有悲淒,隻有豪邁,風格健美,餘意無窮。尤其是末二句能夠催人奮進,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

?霜鬢明朝又一年。

賞析

這是一首淒涼滿紙、曲折有味的羈旅詩,雖然詩人隻用眼前景、口邊語,卻道盡了天涯孤客共有的那份旅思羈愁。

“旅館寒燈獨不眠”,詩的首句所包涵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啟人聯想。除夕之夜,本是全家團圓、守歲祈福的時候,但詩人卻隻能在清冷的旅店裏,孤零零地對著一盞昏暗的油燈發呆。在這裏,“寒”的其實不是燈光,而是詩人內心愁苦、寂寥的感受。除夕之夜寒燈隻影自然難於入眠,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這就更加襯托出“他人不然唯我如此”之“獨”的情景,讓人心悲。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麵扣緊詩題,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淒然”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設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這也是一個轉折句,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在這裏,“客”是自指。究竟是什麼使得詩人“轉淒然”呢?“獨在異鄉為異客”,環境又如此淒涼,時間又如此特殊,心情又怎麼能不“淒然”呢?“何事”是詩人的自問,更加重了“淒然”的氣氛;“轉”有“轉變、轉入、更加、更甚”之意,更加深了“淒然”的程度。

在第三句“故鄉今夜思千裏”,“故鄉”是指故鄉的家人;“千裏”是指千裏之外的自己。詩人沒有緊接著上句具體去直敘自己的“淒然”之情,不說自己思念家人,而說家人思念自己。這種角色互換、聯想的手法,把同樣的意思經由對方表達出來,更顯得曲折而有意味。這與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裏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將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曲折含蘊。

最後一句“霜鬢明朝又一年”是說詩人的無限感慨;今夜還是除夕,明朝又是新的一年了;已經鬢發如霜的自己,到明天年齡又大一歲了!羈旅人生的千般遭逢,都在這除舊迎新的時刻浮現眼前;孤獨遊子的萬種酸辛,都在這除夕之夜齊注心頭。表達了詩人對於華年不再、歲月蹉跎的感歎和剛辭舊愁、又迎新憂的無奈與茫然。

高適素以邊塞詩人著稱,詩風渾厚雄放,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都是淺近的口語,表達除夕夜的平常感受,但卻將他鄉遊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賞析

這首詩反映的是邊塞士兵生活,風格明快、秀麗,想象豐富奇妙,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

前兩句“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寫的是實景:冬去春來,冰雪消融,已是放牧時節了,陣陣春風吹淨了藍天,沉睡了一冬的大草原又披上了綠裝。藍天白雲下,牧群悠悠,人歡馬叫。遼闊的塞外邊地,如詩如畫,生機盎然。暮色襲來,一輪明月悄然升起,戰士揮動著響鞭牧馬歸來,這時從邊關戍樓傳來陣陣優美的羌笛之聲。一切是如此靜謐、平和,而隱含在這幅畫麵背後的卻還有另一種意味,則是胡馬北還,狼煙暫息,邊關危解。“雪淨”在這裏有幾分象征危解的意味,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於是,也就有了戍樓裏的羌笛聲,悠悠地沉浮,彌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裏。

三、四句“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寫的是一種虛景。羌笛吹奏的曲名是《梅花落》,在這樣蒼茫而清澄的夜境裏,傾聽這樣一首表現思鄉之情的曲子,其聲如泣如訴,不禁牽拽出戍士們對千裏之外家鄉的綿綿思情。詩人將《梅花落》這一曲名的三字拆開,而“何處”則又是無計排遣的思鄉之情的天問:“請問這動人的曲子將要飄向何方,又將落到何處?”它與李白的“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的意境,可謂異曲同工。風傳笛音,音滿關山。於是,那關山靜寂的夜空裏,讓人感到飄落的不僅僅是笛聲,還仿佛飄落著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頓時溢滿了整個天地。這一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它以有聲的笛音,描述出無語的落梅,與起筆的清雅空靈的“雪淨月明”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交錯於一體,構成清麗而邈遠的意境,實在是任何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畫出的。

《塞上聽吹笛》,虛實相間,剛柔相濟,構思之巧妙,言辭之婉轉,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遠,實在是一首既有獨特風格,而又諸美同臻的詩作,無疑是唐人邊塞詩的上品。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賞析

作者原有小序說:“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禦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適的這段小序,是介紹該詩的寫作**。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部下趙刊,假借張守珪的命令,攻打奚這一少數民族,先勝後敗。張守珪隱瞞了趙失敗的事情,而隻報趙獲勝的情況。後來有個從邊塞回來的人和高適談起邊塞的事情,並給高適看了自己寫的一首《燕歌行》,高適感觸頗深,就寫了這首和詩。這首詩固然有隱刺張守珪之意,但,詩所表現的內容,已遠遠超過一人一事、一時一地或某次戰役,它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這首詩具有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八句,寫唐軍出師。首四句交代了唐軍出征的原因及出征時將士們土氣旺盛,鬥誌昂揚的精神麵貌。“漢家”指代唐朝,漢朝比較強盛,以漢指代唐,是對當朝皇帝委婉的諷刺。“漢將辭家”連貫而出,渲染出軍情的緊張。“摐金”四句,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摐金”二句緊承開頭四句,描寫唐軍穿荊爬穀,浩蕩出發,軍旗飄揚,逶迤前行,十分壯觀。“校尉”兩句寫軍情緊急,渲染氣氛,為下文即將展開的戰鬥場麵作鋪墊。“羽書”已十萬火急,用了一個“飛”字更見形勢之緊迫,迫在眉睫。

第二部分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力盡關山未解圍”八句,是寫戰鬥進行的具體情況。“山川”兩句是說,敵軍攻勢強猛,不可阻擋,為下文與戰士的英勇奮戰開路。“戰士”兩句是說唐軍兵士傷亡慘重,好多戰士倒下了,而將帥們卻還兀自歌舞,對比中的憤慨油然而出。“猶”字是“詩眼”,它深刻地揭露了這些所謂的將軍們作威享福,不顧國家利益,荒淫輕敵的醜態。“大漠”兩句形象地描寫了唐軍失敗的悲壯景象,蒼涼而雄壯。“孤城落日鬥兵稀”這句寫得很好,既形象而概括地寫出了日落時分戰場上的肅殺氣氛,又照應了前麵“戰士軍前半死生”的敘述,強調傷亡慘重,使整首詩對戰鬥的敘述顯得連貫而且完整。“身當”二句描寫了戰士心理,戰士想誓死保衛國家,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這都是因為“身當恩遇”的將軍“美人帳下猶歌舞”,驕奢輕敵的結果啊。

第三部分是“鐵衣遠戍辛勤久……寒聲一夜傳刁鬥”八句,作者將筆觸深入到士兵們的內心,著力刻畫了兵士們的心情和想法。“鐵衣”四句是寫征夫、思婦之間的懷念和痛苦,寫得悲切動人,令人斷腸。“邊庭”四句寫戰鬥的緊張氣氛、征夫軍旅生活的苦況,更為全詩籠上一層蒼涼和悲壯的色彩,烘托出了士兵心境的淒慘。

第四部分為最後四句,抒發感慨總結全詩。“相看”兩句是指願意為報效國家而死,從來沒想到自己的功名利祿,可那些將士們卻辜負了無數健兒們愛國的赤誠之心。“猶憶李將軍”表達了作者對當時那些昏聵的將帥們強烈的不滿和怨恨之情。這兩句總收全詩,以疑歎的句式,表現了詩人同情征夫艱苦生活,並希望良將李廣再世的願望。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營州歌

高適

?營州少年厭原野,

?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鍾不醉人,

?胡兒十歲能騎馬。

賞析

唐代東北邊塞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地有原野叢林,水草豐茂,由各族人民雜居而成,當地人民以牧獵為生,崇尚習武,風俗粗獷豪放。高適這首絕句如同風情速寫,極富有邊塞地方色彩和生活情趣。

前兩句“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其意思是,營州少年們自幼在原野中長大,受當地牧獵騎射之風的熏陶,常常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鎮附近的原野上打獵。在這裏,“厭”同“饜”,是“飽經、習慣於”的意思。後兩句“虜酒千鍾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的意思是,營州少年自幼養就了好酒豪飲的習慣,練成了馭馬馳騁的本領。即使是邊塞城鎮的少年,也浸沉於這樣的習尚,養成了這樣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鎮附近就獷放地打起獵來。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似屬兒戲的城下打獵活動的典型場麵,描寫邊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愛的心靈,粗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詩中少年形象生動鮮明,“狐裘蒙茸”,見其可愛之態;“千鍾不醉”,可見其豪放之性;“十歲騎馬”足見其勇悍之狀。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邊塞生活。

構思上即興寄情,直抒胸臆;表現上白描直抒,筆墨粗放,是這首絕句的藝術特點。詩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獵活動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讚揚他們生龍活虎的行為和性格,一氣嗬成,不假思索。它的細節描寫如實而有誇張,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點。詩人善於抓住生活現象的本質和特征,並能準確而簡煉地表現出來,洋溢著生活氣息和濃鬱的邊塞情調。在唐人邊塞詩中,這樣熱情讚美各族人民生活習尚的作品實在不多,因而這首絕句顯得可貴。

江南曲四首(其三)

儲光羲

?日暮長江裏,

?相邀歸渡頭。

?落花如有意,

?來去逐輕舟。

賞析

儲光羲(707年-約760年),為盛唐著名田園山水詩人之一,擅長以質樸淡雅的筆調,描寫恬靜淳樸的農村生活和田園風光。

江南曲,樂府古題名,多寫江南水鄉生活。儲光羲此題共四首,這裏選取的是第三首。這首詩寫船夫日暮收網歸家情景,表現出江南水鄉的淳樸民風。

一、二句“日暮長江裏,相邀歸渡頭”,點明了時間和情由。夕陽西下,暮靄漸濃,經過一天勞作,漁夫們該收工回家了。漁夫們相互邀結伴而歸,可見其融洽的人際關係,渲染出一種熱情歡悅的氣氛。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夕陽西下,一隻隻小船飄蕩在“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景中,漁夫們相互嬉笑,呼喚,討論一天的光景,夾雜著漿聲、水聲……此起彼伏,這該是一曲多麼和諧而又歡快的晚歸曲啊。

後二句“落花如有意,來去逐輕舟”,是承“歸渡頭”之意,寫漁船歸途的景色,構成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小舟魚貫而行,唱晚之聲在水上飄蕩,漁夫們悠閑地搖櫓操楫,猛然間卻見流水帶來落花花瓣,隨著船邊楫櫓回旋飄蕩,來回縈繞,似乎舍不得與漁人分離一樣。在這樣的描寫中,詩人隻加了“如有意”三個字,便使這“來去逐輕舟”的自然現象感情化了,賦予了“落花”以人的感情,將“落花”擬人化,正是意在進一步表現水鄉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表現方式生動別致,內蘊情感細膩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