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有賞有罰(1 / 1)

兵變成功,參與的人得到了封賞。張柬之升任夏宮尚書(國防部部長),崔玄暐升任內史(最高立法長),袁恕己參預政事,敬暉、桓彥範出任納言(最高監督長),以上五人全部晉封郡公。李多祚被封為遼陽郡王,王同皎升任右千牛將軍,李湛升任右羽林大將軍,封趙國公,其餘參與官員全部論功行賞。有賞的自然便有罰的,殿中監(宮廷總管)田歸道便是其中的一個。說起來,田歸道其實挺冤,他的冤在於對政變並不知情。當時田歸道率領千騎衛士營駐防在玄武門,事前沒有參與預謀,他不知道兵變即將發生,也不知道兵變到底是支持誰,因此當參與政變的敬暉向他索要千騎衛士營時,他拒絕了。這次拒絕,讓田歸道惹上了麻煩,兵變之後,敬暉要處死他。田歸道心裏不服,也很委屈,便據理力爭,然而爭執到最後,還是被免除官職,打發回家。就在田歸道心灰意冷準備安心當一個老百姓時,意外出現了,李顯居然又將他召回,委任為司仆少卿(畜牧部副部長),理由是他不畏強權,關鍵時刻能夠據理力爭。

從這個任命來看,李顯的腦袋有些糊塗,僅僅據理力爭就是看重田歸道的理由?其實依我看,應該褒獎田歸道的拒絕,這次拒絕其實是一個不知情臣子的本分,這是在忠於職守,而忠於職守是應該嘉獎的。僅僅從這次嘉獎來看,李顯是個沒有領導能力的人,一個濫好人而已。不過,即使李顯是個濫好人,有些人他還是不想放過的。在李顯繼位後不久,鳳閣侍郎韋承慶被貶為從九品的高要縣尉,正諫大夫房融被開除官籍,流放高州,司禮卿崔神慶被流放欽州,這些人都是當年依附張昌宗和張易之的人,現在他們的樹倒了,猢猻也該散了。公元705年二月十四日,李顯向自己的妻子韋氏兌現了自己當初的諾言,他終於鹹魚翻身,而他的妻子也將與他共享富貴,同時不受拘牽。這一天,李顯封韋氏為皇後,追贈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為洛王,韋氏的母親為洛王妃。

追贈詔書一出,輿論嘩然,此前曾經有武則天追贈武士彠為太原王的先例,現在當朝皇帝居然又追認嶽父為洛王,這本身就不符合規矩,因為曆代王朝很少封外姓為王,更何況是對王朝沒有任何功勞的韋玄貞。對此,有人上疏建議韋皇後應該主動辭讓,以增加自己謙虛的美德,然而奏疏上去了,如泥牛入海,李顯不做回應,韋皇後更是心安理得。以追贈洛王為起點,心比天高的韋皇後開始了以婆婆武則天為原型的模仿秀,她不想再做平淡的女人,她也想做武則天那樣的女人。榜樣的力量。從李顯登基之後,韋皇後便開始複製武則天的道路,而且起點比武則天高,她跳過了代為批改奏章的環節,直接到了“垂簾聽政“的環節。每次上朝,李顯在前,韋皇後在後,中間設置帷帳,兩人共坐於金鑾大殿。李顯對此習以為常,韋皇後同樣心安理得,於是兩聖臨朝在李治和武則天之後再次出現。

納言桓彥範不幹了,他首先表示反對,他給李顯上了一道奏疏:這是“牝雞司晨“,以陰禦陽,違反天意,以女欺男,則違反人意,希望韋皇後退回後宮。李顯照樣不理,又一頭泥牛入了海。要說韋皇後的模仿秀也很怪,她幾乎模仿了武則天的各個環節:武則天有一位交往密切的薛懷義和尚,她同樣有一個交往密切的和尚,這個和尚叫慧範。原本慧範投靠的是張昌宗和張易之,不過同時與韋皇後也保持著聯係,算是腳踏兩隻船。後來張昌宗那條船沒了,慧範就認定了韋皇後這條船,韋皇後也投桃報李,對外宣稱慧範在誅殺張昌宗的過程中有功,並因功擢升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封上庸縣公。(天知道慧範立過什麼功)桓彥範又忍不住了,他再次上疏,請求誅殺旁門左道的慧範,然而又遭到了李顯的冷處理,海裏又多了一頭泥牛。到此時,桓彥範才發現,要想讓這個皇帝聽進去點建議,還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