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首謀之功(1 / 2)

20歲的李世民已經長成了一個身材魁梧的大漢。他不但成了一個軍事指揮官,而且在政治上也越來越成熟。李世民看到隋王朝已經風雨飄搖,大有一夜之間傾覆之勢,因此在內心深處已經立下大誌,要救百姓於水火。後來,李世民回憶起當時的生活情況說:“我在太原將近一年,在這段時間裏,我喜歡和大家聚在一起,談論一些事情,玩一玩遊戲。”

當時,李世民結交了很多朋友,大多都是豪傑之士,有出身高貴的,也有流浪江湖的。例如,很有才華的長孫順德,他是李世民嶽父長孫晟的族弟,為了躲避遼東的徭役,沒有辦法之下,躲在太原。李世民和他交情很深,彼此都很敬重。劉弘基非常窮困,四海為家,從來不整治家產,他流浪來到了太原,和李世民一見如故,二人結成好朋友,感情十分好,“出則同騎,入則同臥”。還有一個人叫竇琮,也是由於無處安身,才流浪到了太原。他和李世民有點過節,所以對李世民不太相信。但是李世民對竇琮卻是心無芥蒂,坦然地對待他,禮節十分周到,而且把他視為知己,就連自己的臥室也讓他隨便出入。竇琮非常感激李世民的這種知遇之恩,所以傾心相交,二人也成了好朋友。

李世民在太原的活動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就是擔任晉陽令的劉文靜。劉文靜身材高大,儀表堂堂,有才幹謀略,於隋末擔任晉陽令後就注意觀察天下大勢,準備投靠有雄才偉略的“真命天子”。李淵到太原出任留守,劉文靜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認為李淵心懷“四方之誌”,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於是和李淵進行交往,逐漸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劉文靜在與李淵的交往中,又發現李世民雖然年僅二十,但其見識和才能卻非同齡人可比。他經過仔細觀察,認為李世民必定能成就大事,因而對晉陽宮副監裴寂說:“李世民非常人也。寬容大度類似於漢高祖,英明神武同於魏武帝(曹操),他年紀雖然輕,卻有天縱之才。”

不久,劉文靜因為與瓦崗寨農民起義軍首領李密是兒女親家,被隋煬帝以勾結亂黨的罪名投入太原監獄。李世民深知劉文靜是一位可以圖謀大事的奇才,便私下到獄中去探望他。

劉文靜身為囚徒,隻有造反才是唯一出路,所以決心試探李世民,他說:“眼看天下大亂,狼煙四起,生靈塗炭,何時才能天下太平?”

李世民說:“要想天下太平,就必須能人出世,拯救天下百姓!”

劉文靜說:“如此亂世,到哪裏去找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那樣的能人呢?”

李世民說:“怎麼能說沒有漢高祖、光武帝呢?恐怕是沒有人識才罷了!劉兄須知,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劉文靜說:“我自以為是個伯樂,你是一匹千裏馬,我來相相你,不知你是否情願?”兩人誌同道合,於是秘密商議起來。

李世民說:“我今天來探視你,除了表達朋友之情以外,主要是有大事與你商議。不知劉兄有無妙計?”

劉文靜說:“現在隋煬帝在南方遊山玩水,李密大軍已經圍住了洛陽。天下造反舉義之人數以萬計。如果真命天子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奪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的百姓為了逃避戰亂,紛紛逃進城裏來了。我在晉陽當了幾年縣令,了解這裏的情況,認識很多確有真才實學的人。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十萬人馬,數日可聚。你父親唐國公所屬兵馬,少說也有幾萬,隻要一聲令下,誰不響應?可謂振臂一呼,應者雲集。靠這支軍隊,乘此機會攻入關中,傳檄天下,安撫人心,不出半年,帝業可成!”

李世民非常高興,興奮地說:“劉兄高見,正合我意,失此良機,實為可惜。”

李世民、劉文靜“心有靈犀一點通”,一拍即合。李世民得到劉文靜的輔佐,似乎有劉邦遇到了張良、劉備遇到諸葛亮的明君遇良臣的感覺。

漢初,張良研讀《太公兵法》10年,修身養性10年。可是他滿腹經綸卻無人理解,偶然間碰到了劉邦,他協助劉邦成其帝業,成為一代帝師;劉備東奔西走,無立足之地,兵不滿千,將隻關、張等輩,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驚呼自己如魚得水,終於又創漢室帝業。隻從才能的角度,劉文靜恐怕不能跟張良、諸葛亮相比,但是,年輕的李世民從劉文靜那兒再一次獲得了信心。

通過這次獄中傾心交談,李世民與劉文靜結為密友。在李淵稱帝後,劉文靜擔任司馬,地位僅次於裴寂。當裴寂在朝中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強有力支柱時,劉文靜則與蕭瑀、陳叔達、宇文士及等共同支持李世民,使李世民在與太子李建成的奪權鬥爭中有了堅定的擁護者。

李世民與劉文靜密謀以後,製定了周密的方案,首先要去遊說李淵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