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天策上將(2 / 2)

平定王世充時,李世民和秦府記事房玄齡“微服”拜訪一位名叫王遠知的道士。王遠知迎謂曰:“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民據實相告,道士又說:“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惜也。”李世民聽了,一直記在心裏,“眷言風範,無忘寤寐”。可見,他這時已經萌生了想當“天子”的念頭了。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再設天策將軍府,將它作為自己的軍事顧問決策機構之後,又以“海內浸平”,向高祖提出設立“文學館”,借以收羅四方文士,得到高祖批準。文學館創建之後,李世民又招到了許多著名的文人學士,出現了所謂的“文學館十八學士”,他們是:房玄齡、杜如晦、於誌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

對這18位學士,李世民供給珍膳,將他們分成三批,在閣中值宿,陪伴自己,遇有重要問題時,就和他們討論商議;同時,李世民還“銳意經籍”,向他們學習政治經驗,逐漸由崇尚軍事向注重政治轉變。

在李世民的刻意培植下,他的私人勢力迅速膨脹,而且凡是被他所延聘的文士武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隻聽命於秦王李世民,而高祖的詔敕他們有時並不買賬。對此李淵曾發牢騷說:“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製,為讀書漢所教,不再是我過去的兒子了!”大臣封德彝這時也提醒李淵說:“秦王依仗自己立有善世之功,不服居太子之下。”可見,當時明眼人都看出了李世民的誌向不在於當一個秦王,而是將來取代太子見機稱帝。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冬十月,因為李世民功勞之大,難以衡量,高祖認為以前的官銜已經不能與這特殊的功勞相配了,於是另為賜給一個徽號,用旌旗來記錄李世民的功德,給李世民加封號為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天策府還可以配置官屬,裏麵設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軍谘祭酒二人,典簽四人;主簿二人;錄事二人;記室參軍事二人;功、倉、兵、騎、鎧、士六曹參軍各二人,參軍事六人。李淵用這樣的封贈給李世民,是對他的功勞的肯定,這時的天策府實際上成為了秦王李世民軍事上的顧問決策機構。

自晉陽起兵至攻克長安,李建成的戰功幾乎和李世民一樣;差距是在統一戰爭的過程中產生的,李世民以赫赫戰功,威名震天下。

正是因為如此,太子李建成才感到惶惶不安,因為他知道李世民是不甘心久居自己之下的,因此以李建成為首的東宮集團已經感到嚴重的威脅,東宮開始積極謀劃提高自己的威望,同時壓製李世民的勢力。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一月,機會來了,劉黑闥借助突厥的力量第二次起兵,攻下了原河北的舊地,聲勢非常大。李建成身邊的太子中允王珪、洗馬魏征建議說:“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內。今劉黑闥散亡之餘,眾不滿萬,資糧匱乏,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乘機結納山東豪傑,庶可自安。”李建成隻是位居嫡長,就其功績與聲望來說,遠不及世民,唯有通過創立軍功,深自封植,才能維持太子的地位。因此,李建成立刻同意此議,李淵也馬上批準李建成出征。過去,每次重大戰役都是李世民掛帥的;現在改換李建成,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河南、河北諸州並受李建成處置,目的是想壓抑日益強大的秦王府,以加強東宮的實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