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良臣魏征(1)(1 / 2)

唐太宗用人,最知名的最具有戲劇性的人要算魏征,魏征匡正了唐太宗的許多錯誤,對貞觀之治貢獻最大,在貞觀名臣中也最著名。

唐太宗用人唯賢,不論對方出身、地位,隻要有才,就納為己用。他手下的很多人才都來自敵方,魏征就是其中之一。隻有明君,才有這樣的眼光識人才;隻有明君,才有這樣的眼光用人才。

魏征素有大誌,通貫書史,但是少不得誌,未遇明君。

魏征從小喪父,成為孤兒,落魄不得誌。隋末天下大亂,魏征隱居道觀,詭稱道士,在武陽郡丞元寶藏的推薦下,得到李密召見,魏征獻計策,李密不聽。

王世充攻打洛口,魏征見長史鄭廷頁,獻計說:“魏公(李密)雖然取勝,但死傷甚多;又無錢財,戰勝不賞;這兩條都是不能繼續再戰的。若據險堅守,曠日持久,待糧盡退去,我軍乘勢追擊,定能大勝。”鄭廷頁說:“這是儒生老朽的話。”魏征因此不辭而別。後來跟李密來到長安,久無用武之地,自己要求去安撫山東,任秘書丞,到達黎陽,被竇建德所俘,拜為起居舍人。竇建德失敗後,和裴矩逃入長安,為太子李建成效力。

在唐太宗李世民與李建成爭奪皇位之時,魏征曾極力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是當時李世民又立戰功,手下人才又極為強盛,所以李建成沒有采納。

在玄武門之變之後,太子李建成戰死,魏征被俘。魏征作為李建成的智囊,多次為他出謀劃策,使得李世民多次險遭暗算。這次李世民命令武士將他押上殿來,厲聲責問道:“你大肆挑撥我與兄弟之間的關係,你可知罪?”魏征毫無懼色地說:“太子如果早聽了我的話,豈能有今天的殺身之禍?”

唐太宗器重魏征,認為他是正直的人,不因為曾是自己的政敵而恨他。太宗即位後,拜諫議大夫,封為钜鹿縣男。貞觀六年,唐太宗在九成宮丹霄樓的賞月夜宴上,滿懷喜悅地說道:“魏征往者實我所讎,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在古代的君王中可能也隻有唐太宗這樣的人才能做到這樣的“棄怨用才”。

魏征受到唐太宗器重後,第一件任務就是安撫原太子的山東勢力。

當初太子李建成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在地方積極謀求支持者。他在河北、山東兩地發展勢力,“陰結豪傑”,使這兩個地區成為他的勢力範圍。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的消息傳到河北、山東時,當地百姓內心不安,有許多人考慮著為太子報仇。一些別有用心的軍事集團首領如幽州都督李瑗,就利用這種形勢起兵反叛,對唐太宗剛剛建立的新政權構成了嚴重隱患。所以,唐太宗在消滅了原東宮、齊王府的敵對勢力後立即著手去平撫這兩地。他經過慎重的考慮後,還是決定派魏征前往山東擔任宣慰使,以瓦解建成在山東、河北建立的勢力。

廣大的山東地區既是人才薈萃之地,又是當時財政命脈所在。而李唐皇室出於關隴地主集團,要想實現全國範圍的統治,就必須任用山東人士。正如武德六年初,秦王李世民所意識到的“山東人物之所,河北蠶綿之鄉,而天府委輸,待以成績。”可見,山東、河北兩地在太宗的這盤棋中極為重要。

為了盡快地安撫河北、山東兩地,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的一個月之後,便封魏征為諫議大夫,派他安撫河北,並讓他“便宜從事”,賦予了他隨機處理事務的權力。當魏征到達磁州(今河北磁縣)時,正好遇上了州縣官吏押送前東宮、齊王府的屬官李誌安、李思行前往京師,魏征上前與副使商量說:“東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複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

魏征一番言之有理的話語,也更為州縣官吏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因此,他們聽從了魏征的建議,當時下令釋放了李誌安、李思行等人。此事傳出之後,前東宮、齊王府逃亡之人紛紛投奔而來,不再躲藏逃匿。魏征此舉無疑又為唐太宗在河北地區樹立了“信義”,為進一步爭取山東豪傑的支持和擁護創造了條件。從此,唐太宗對魏征也更加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