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在安撫山東勢力中立下首功,並在以後輔佐唐太宗的過程中盡心盡力。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全麵主持國政。胸懷大誌的他下令百官上疏備陳“安人理國之要”。這時,剛從原太子建成陣營歸順的詹事主簿魏征奏道:“陛下,俗話說‘饑者易為食,亂後易於教也’。”
唐太宗本來就對魏征欣賞有加,這次見魏征的意見又是不同凡響,所以他很感興趣地問道:“此話怎講?”
魏征答道:“若聖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為過,三年成功,猶謂其晚。”
唐太宗仔細分析了魏征的話,覺得他所提出的建議甚有道理。不錯,要實現“理國安民”的目標,隻需幾年的努力便做到。他為了實現這一政治目標,采納了魏征的建議,作為自己大治天下的決策。
唐太宗與魏征不愧為兩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們的決策恰好順應了當時的曆史需要。隋末唐初,社會經濟嚴重衰退,飽經戰亂的百姓們在死亡線上掙紮已久,他們此時最為迫切的願望就是希望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自己過上穩定的生活。恰是基於這種深邃的曆史感悟,才使他們在百姓的深切期望中,做出了“大治天下”的政治決策。可以說此舉是順應了天意,符合了曆史發展潮流,是眾望所歸的。
貞觀初年,太宗開始治理國家之時,由於當時社會情況複雜,有很多不合理的事,為此魏征提批評意見二百多條。
有一次,太宗問大臣魏征,君主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非常讚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隻有得到大家的幫助,思慮方能周全,國家才能治理好。
貞觀十五年(公元631年),太宗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去問魏征:“為什麼近來大臣們不議論朝政?”
魏征回答:“懦弱的人,雖忠心而不能說;疏遠的人,擔心不受信任而不敢說;自私的人,怕不利於自己而不說。”
太宗說:“我並沒有怪誰,我隻是想敞開胸懷,采納真直規勸,他們為什麼會這樣畏懼,難道我做得不好,既然這樣我應該改正。”
魏征是個稱職的諫臣,他能夠從國家的利益出發,甚至連太宗發怒他也決不妥協。有一年,國家正大量征兵。有個大臣向太宗反映說:“有些人為了逃避兵役,謊報年齡,應該把不滿十八歲的男子,隻要身材高大,也征召入伍。”太宗覺得這個大臣說得很對,就按他的意思去辦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征扣住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派人把魏征叫來,訓斥道:“那些個頭高大的男子,自己說不到十八歲,其實是故意隱瞞年齡,逃避征兵。我已發布詔書,你為什麼扣住?”
魏征神色坦然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幹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裏征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唐太宗被魏征的一席話說得啞口無言,可心裏還是不服氣。
魏征接著說:“陛下的詔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征召十八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十八歲的男子也得應征,這不是說話不講信用嗎?陛下一向說要以誠信待人,為什麼征兵的時候懷疑百姓作假?無緣無故懷疑人,這能算講信用嗎?”魏征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再也無話可說。好半天,唐太宗才說:“我過去總以為你固執、不通情達理,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才知道我的過錯很大啊!”於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詔書,免征不到18歲的男子。從這以後,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並且提升他擔任太子太師這樣高級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