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良臣魏征(2)(2 / 2)

太宗派溫彥博批評了魏征。

魏征拜見太宗,說:“我聽說,君臣同心,是謂一體,怎麼能為自己的名聲而避嫌疑呢?如果人人都隻要求明哲保身,國家的興亡就很難料定了。”

太宗恍然大悟,說:“我終於醒悟了。”

魏征說:“我希望作一個良臣,不希望作忠臣。”

太宗說:“忠臣和良臣有什麼區別。”

魏征說:“稷、契、咎陶是良臣,龍逢、比幹是忠臣。良臣使自己有美名,使國君有顯號,子孫傳承,流祚無疆。忠臣,自己被誅,國君昏惡,國破家亡,隻得到空名。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區別。”

太宗說:“非常正確。”

魏征對唐太宗的不對之處敢於直言。

有一天,太宗問:“我們的國家治理得如何?”

魏征看到太宗有自滿之意,回答說:“陛下在貞觀之初,引導人們提意見、建議。三年之間,見提意見、建議的人就高興,並積極采納。再過一兩年,勉強接受意見、建議,但始終有不高興的意思。”

太宗很吃驚,問:“你憑什麼證明這一點?”

魏征說:“陛下初即位時,判元律師死罪,孫伏伽認為按照法律不應該死罪,陛下將蘭陵公主園賞賜給他,價值百萬。有人說:‘賞得太重。’陛下回答:‘我剛即位,還沒有提意見和建議的人,所以要重賞。’這就是引導人們提意見、建議。後來柳雄訴隋資案,調查下來是假的,要將他處死。戴胄說應隻判徒刑。陛下對戴胄說:‘如此堅定不移地依法辦事,就不怕濫用刑罰了。’這就是高興聽取意見。最近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宮是勞民,收地租是厚斂;社會上流行婦女挽高髻是從宮中學來的。’陛下很憤怒,說:‘他是要國家不征一人服役,不收一顆地租,宮中人都不留頭發才遂心意。’我奏道:‘下臣上書,語言不激烈不能引起重視,語言激烈了,就接近訕謗。’這時,陛下雖然聽取了我的意見,賞給帛絹而罷,但心裏總是不高興,這就難接受批評建議了。”

太宗恍然大悟:“不是你,沒有人能給我說這樣的話,人往往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唐太宗曾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功勞要算房玄齡;貞觀以後,納忠諫,糾正我的錯誤,為國家長治久安,魏征功勞最大;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超不過他們。”

他解下自己的佩刀,賜給二人。

魏征給唐太宗提的建議,大多數被唐太宗采納,魏征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諫臣,貞觀七年,升為侍中。尚書省有不能決斷的事情,太宗命魏征裁決。魏征對法律不太熟悉,隻要大體合情合理即可,人人悅服。晉升為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年老多病,要求辭職。

唐太宗說:“你看到黃金在礦石裏不足為貴,金匠把它冶煉出來製成器具,人們都當做寶貝。我好比金礦需要你這樣的良匠加以磨礪。你雖有病,但還沒有衰老,怎麼能退休呢?”

魏征再三請退,唐太宗留得更緊。拜為知門下省事。

長孫皇後死後,葬在昭陵,太宗在宮苑中修高台,遙望昭陵,帶魏征一起登台。

魏征看了很久說:“臣眼昏花,看不見。”

太宗指示方向讓魏征看。

魏征說:“這是昭陵嗎?”

太宗說:“對,正是。”

魏征說:“臣以為是望獻陵,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見了。”

太宗痛哭一場,命撤毀看台。原來,魏征之話的意思是:“臣隻道陛下思慕太上皇,所以認為是望獻陵。若是皇後的昭陵,早已看見了。”太宗一聽魏征說起父皇,心裏感動,不覺泣下。想到自己不是思念先皇,而隻是思念皇後,舉動不妥,於是命人拆毀此觀,不再登了。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病重,他家無正廳,太宗停建宮中一小殿,用其材為魏征蓋一正廳,五天完工,賜給素褥布被,彰其節儉作風。派中郎將駐魏府第,隨時報告,傳病情、藥物、膳食,盡其所用,路上使者來往不絕。太宗親自問病,到天黑才回。第二天早晨,魏征去世,太宗親往痛哭,罷朝五日。

魏征少不得誌,連投數主,不得其人,後成太宗政敵,太宗不記前嫌,一再提拔重用,成為大唐名臣,為貞觀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