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君臣合力(1)(1 / 3)

作為一代雄才之主,唐太宗在集權專製的同時,還能注意到君臣共同治理天下。

君臣之間,同心同德,上下相親,形成合力,此乃為一種製勝之道。“君臣事同魚水,則海內可安”的道理幾乎人人都懂,但並非所有君王都能做得到。唐太宗不僅武功卓越,而且還是一位文采突出的英明君主。在治理國家方麵,他沒有像另外兩位文武雙全的帝王——商紂王、隋煬帝那樣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相反,他強調的是君主應該與臣下共同治理天下,以成治道,必須使得君臣之間,上下同心,形成一種“合力”,並以這種合力去推行自己的統治。

合力謀略無疑是唐太宗製勝之道的法寶。合力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在於君王與大臣的共同治理國家方麵,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一種凝聚力,雙方同心同德,眾誌成城,以圖達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唐朝是在隋朝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來的,唐初君臣對於隋朝滅亡的教訓還記憶猶新。鑒於隋朝短暫而亡的慘痛教訓,唐太宗還與左右大臣們曾就如何治理天下進行過激烈的討論。有一次,魏征提到隋朝的禁囚事件,即隋煬帝下令捕“盜賊”,一天之內竟殺死兩千多人。唐太宗認為如此妄殺無辜,不隻是煬帝無道,同時也與臣下失職、沒有盡到忠心有必然的聯係。他說:“為臣者須相匡諫,不避誅戮,豈得惟行諂佞,苟求悅譽。煬帝君臣如此,何得不敗?”他認為,即使君主自己賢明,但如果臣下不能進諫直言,國家同樣會陷於危險之中,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義,致天下太平。”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唐太宗所主張的“君臣事同魚水”並不等同於君臣之間的絕對平等關係,這種“事同魚水”必須是在君主專製的前提下實行的,正如他所說“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唐太宗將君臣合力治國的關係提到國家興亡、社稷安危的高度來認識,無疑又把“合力”這一謀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唐太宗為了實現君臣合力共理天下,經常與群臣論治,指出“人君必須忠良輔弼”,並要求“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由於太宗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了自己的諸多不足,由此他得出結論:“自知者明,信為難矣”,並指出:“帝王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複憂勞,安能盡善?”

正是出於這種帝王不是“盡善”之人的結論,唐太宗主張依靠臣下,集思廣益。他曾對大臣魏征說:“美玉通常隱藏在石頭中,不經良工雕琢,與瓦礫一樣沒有什麼區別。如經過良工的精心琢磨,去掉石、瑕,就可以成為傳世之寶。朕雖然算不上美玉,但還是希望你們這些良工來費心琢磨。”又對王珪說:“金礦在山中時,並沒有什麼可貴的,隻有經過冶鑄之後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為世人所珍惜。朕就是那未經冶煉的金礦,卿好比善於冶鑄的良工。”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他對大臣們所說:“既義均一體,宜協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極言無隱。倘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可見,唐太宗非常重視君臣之間的同心協力,將大臣對君主的“極言無隱”看做是“協力同心”的表現。太宗深知要實現君臣之間的合力,就必須善於接受他人的建議,即:容人納諫,以圖改正自己的缺點。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這一點。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宰相房玄齡、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監竇德素,便問他最近宮中正在營建什麼工程。後來,竇德素將此事告訴了唐太宗,太宗大怒,認為房、高兩人管得太多,召來二人痛斥了一番。他說道:“你們隻要管好朝廷大事就行了,至於宮中事情,與你們何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