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高士廉見太宗臉有怒色,不敢作答,隻能謝罪辭退。可是這件事被魏征知道後,魏征隨即上奏說:“臣不理解陛下為何斥責房、高二人,二人何罪之有?也不知他們二人為何謝罪?房、高二人既然是宰輔大臣,如同陛下的左膀右臂,有什麼事情他們不應知道的?即為人臣,就有必要侍奉其主。營建工程需要多少費用,這些工程有無必要,這些都是宰相應需了解的。陛下斥責他們是何道理,臣實在難以想通。如果房、高二人過問得對,陛下就不應該責備他們,臣想他們之所以謝罪,恐怕因為是陛下不識大臣之職吧?”
一番話把太宗問得啞口無言,平日裏太宗口口聲聲強調要君臣合力,共治天下,而現二位宰相真的負起責來,太宗卻責備了他二人,這顯然有悖於君臣合力共治的原則。聽完了魏征的話後,太宗也覺得自己做得甚是不妥,不久他便向房玄齡、高士廉二人表達了自己的愧疚之意。
唐太宗這種知過能改的表現,其實正是其君臣合力共同治理天下思想的反映。對於唐太宗這一思想,清代史學家趙翼分析指出:“(唐太宗)親見煬帝之剛愎猜忌,予智自雄,以致人情瓦解而不知,盜賊蜂起而莫告,國亡身弑,為世大戮。故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慮難周,非集思廣益,難以求治。”
唐太宗將自己比喻成在石之玉、在山之金,而把輔佐自己的大臣比作良工,無異於公開地承認了自己缺點和不足,他深切地希望臣下能夠幫助自己改掉這些不足,使自己成為美玉良器。唐太宗通過這兩種比喻,明確表達了他想通過君臣合力共治,將大唐王朝治理好的真切願望。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大臣都畏懼皇帝,為了自保或得到高官厚祿,做事都要看皇帝的眼色行事,猜測揣摸皇帝心理,投其所好。李世民儀表威武,相貌堂堂,大臣們在他的麵前,連手腳都找不到放處。
太宗知道後,一改常態,和顏悅色,主動找臣下交談,漸漸得到大家的信任,在大臣們的心中成了和藹可親的人,大臣們辦事也不再畏首畏尾。這給了太宗很大的啟發。他說:“人要看自己是什麼樣子,須靠明鏡。皇帝要知道自己的過失,須靠忠臣。如果沒有忠臣糾正皇帝的錯誤,要想不亡國是不可能的;國君失國,臣也不能保家。隋煬帝暴虐,不準臣下說話,聽不到自己的過錯,終於滅亡。虞世基等人專門在他麵前說好聽的話,最後還是不免一死。悲劇發生不久,至今還曆曆在目,你們如果看到我做了不利於人民的事,必須直言規諫。”他多次表示,即使說錯了什麼,甚至對皇上有什麼不恭之處,他也不予責難。真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太宗一定知道齊威王納諫賞諫的曆史經驗:戰國中期,齊威王接受鄒忌建議,下詔群臣吏民上諫,分三等重賞,不久,齊國一度成為亂世中的霸主。
唐太宗實現君臣合力的措施是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為了充分發揮君臣之間的主觀能動性,唐太宗還多次下詔激勵臣下,要求群臣各盡所能。如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七月,唐太宗下詔提出:“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求諫反映了唐太宗集思廣益的性格特征。他在戰場上是一位英勇無敵的猛將,能征善戰,足智多謀,但他認識到自己不是全知全能,隻有集中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把國家治理好。他舉例說:“我年少時就喜愛弓箭,得到幾十張弓,我以為這是世上最好的弓。可是拿給製弓的師傅看,他們卻說,其中有幾把不是好弓。我問什麼緣故。他們說,木心不直,自然脈理就邪,弓雖然硬,發箭卻不能直。我才知道自己過去鑒別的不精。我用弓箭定天下,還不能真正識別弓箭的好壞,何況天下的事情,我怎麼能都懂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