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君臣合力(1)(3 / 3)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唐太宗開始執政。他下令,不分官職大小,一律可以直接向朝廷提出治理國家的意見和建議。短短幾個月時間,上書言事像雪片般飛來。八月太宗即位,他把這些建議貼在牆壁上,孜孜不倦地閱讀,有時到半夜還不能安睡。

要求諫,就必須積極鼓勵臣下直諫,太宗給最先提意見的人以重賞。

有這樣一件事,有個人叫元律師,太宗因憤怒判其死刑,但是如果按法律等程序審判,還沒達到判死刑的條件。法官孫伏伽直言進諫,對太宗的錯誤做法加以糾正。唐太宗對孫伏伽的建議非常讚賞,為了鼓勵其他人積極進諫,特別重賞孫伏伽,太宗認為,他才當皇帝,還沒有人敢於這樣提意見,為了鼓勵人們提意見,所以要重賞。這極大地鼓舞了大臣的積極性,有許多明哲保身的大臣也積極言事。

為了進一步廣開言路,王珪對唐太宗說:“我聽說木頭用墨線彈過才能鋸直,君主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成為聖明君主。古代的聖明君主必須有七個敢於和國君爭執的大臣,如果國君不聽,他們就會以死相諫。陛下聖明,采納臣下的意見,我有幸生在這個沒有忌諱的時代,願盡愚力。”太宗認為他說得非常正確,於是下令今後和大臣商量國事,一定要諫臣參加,如有規諫,虛心采納。這項良好製度的建立,比做一兩件大事的影響和意義要大得多。

貞觀時期,太宗從諫如流,對於進諫之人正確的建議,太宗不但采納,而且重加賞賜,不正確的建議也不加責難。真正做到了君明臣忠,同心同力,共同為國家著想,隻要有利於國家的建議,不管太宗願不願意聽,大臣們都犯顏直諫,太宗也樂於接受。這種風氣是其他曆史時期所沒有的,在這種風氣的感染下,一些不敢諫諍的人也積極參與進諫,甚至一些隋朝舊臣也一改原來的阿諛諂媚態度,向太宗進諫,並且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裴矩是其中變化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裴矩是河東聞喜人,隋朝時期曆任民部侍郎、黃門侍郎,參與朝政。煬帝好大喜功,對於忠言總是聽不進去,所以忠臣永遠也得不到提拔。裴矩看到正路不能升遷,就尋找別的方法。於是他就投其所好,撰《西域圖記》三卷,獻給煬帝,煬帝最喜歡到處巡遊,裴矩這一招頗合煬帝口味。同時他對西方諸族許以厚利,讓他們來捧煬帝的場,正如當時所描述的“焚香奏樂,歌舞相趨,謁於道左”,場麵好不熱鬧,“複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騎乘填咽,周亙數十裏,以示中國之盛。”此舉讓裴矩升了官、發了財,卻給河西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討好煬帝,裴矩出了很多餿主意。大業六年(公元610年),煬帝在東都玩樂,正趕上其他少數民族都來朝貢,他就勸煬帝誇耀一下本國的富有。煬帝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能夠有這樣一個賣弄自己的機會,他怎麼能放過呢?舊史記載:“先命整飾店肆,簷宇如一,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藉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座,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給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驚歎。”煬帝對裴矩非常滿意。裴矩一味地揣測煬帝心思,煬帝不喜歡納諫,所以裴矩也從不進諫,隻是挖空心思討好皇帝,唆使煬帝縱欲。所以煬帝對裴矩也非常賞識,曾對身邊大臣說;“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朕未發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隋煬帝向高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就是裴矩的建議。煬帝在江都時,護駕兵士時有逃亡,裴矩就向煬帝獻計,搶掠民間婦女強行配給軍士為妻,說這樣可以防止兵士繼續逃亡。煬帝從其計,這一做法引起了江淮人民的憤怒,起義接連不斷,人民怨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