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素據理力爭說道:“若此殿工程興起,所謂同歸於亂。”
雖然張玄素的回答絲毫不留情麵,雖然太宗一時下不來台,可是作為一個英明君主,唐太宗很快意識到張玄素的話是對的。唐太宗在張玄素一片良苦用心的感召下,終於以減輕人民負擔為重,立即下令暫停修複乾元殿。
其實,張玄素盡管勸諫有功,但若換成其他帝王,或許他的建議未必有效。如果不是深謀遠略的唐太宗能夠虛心納諫,他可能早已招來了殺身之禍。作為一國之君、百官朝謁的唐太宗能放下臉麵,按理行事實在是難能可貴。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太宗要求房玄齡不僅自己要向皇帝提批評和建議,自己也應該聽取多方麵的批評和建議,一個自己護短的人是不能夠當好諫臣的,他積極按太宗的意思去做。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太宗因韋挺、杜正倫、虞世南、姚思廉等上書提批評意見,賞賜了很多東西給他們,以示鼓勵。唐太宗覺得為君不易,為臣更難,而做個好諫臣更是難上加難。
一次,他對臣下說:“做臣下有時不順從皇帝的意思就要被殺,實在是皇帝的過錯。你們能夠不怕觸怒我,為了國家和社稷,各自盡忠職守,指出我的錯誤,這是我的福分,更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希望你們能堅持,為國家盡獻自己的力量。”
韋挺經常上書糾正太宗的錯誤,太宗不但不忌恨他而且對他很讚賞,認為有這樣的大臣輔助,天下才能夠大治。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準備巡幸九成宮。
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諫:“陛下高居帝位,安定天下,救濟百姓,應該使自己的欲望服從百姓,不能讓百姓來服從自己的欲望。離宮遊幸,是秦皇漢武做的事,不是堯、舜、禹、湯的行為。”言辭懇切周到。
太宗說:“我有氣病,天氣熱了,病情就加重,不是喜歡遊玩,我很讚賞你的誠意。”
太宗賜帛五十段。
桂州都督李弘節素以清廉著稱於世,貞觀八年,李弘節去世。太宗聽說他家還有珠寶可以出賣,就在朝廷上說:“朝臣們都說李弘節清廉,可是聽說他家人竟然在出賣珠寶,這樣的人怎麼能稱得上清廉,簡直是欺世盜名之輩,推薦的人也有一定的責任。”這件事看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卻經不起推敲,不管是對死者還是推介的人都不公平,沒經調查研究,憑道聽途說就要治推薦人的罪,這分明不符合法律的程序。
魏征又怎能放過這樣一個進諫的好機會呢,他立刻對太宗說:“陛下平時聽說的是李弘節為官公正,又沒有聽說他收受財物的事,他家賣珠寶與他為官公正又不相違背,陛下怎麼能因此處分推薦的人,這樣做,會讓天下正直的人都感到心寒。自本朝開國以來,為國盡忠、清正廉明、始終不渝的要算屈突通、張道源二人了。屈突通的三個兒子來京應考,隻有共乘一匹瘦馬;張道源的兒子因貧窮而不能自立,我沒見到陛下有幫助他們的意思,而是讓他們繼續生活在貧困中。李弘節為國屢立功勳,陛下也曾多次賞賜,現在死了,他妻兒賣珠,能算有罪嗎?更何況地方上沒有人說他是貪官,還為他的死哀歎。陛下明知他為官清廉,不去慰問,反而因家中稍有資產便懷疑是貪官,連推薦的人都要處分,這真是讓人無法理解。憎恨壞人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竿子打沉一船人。何況陛下對好人的關心也不深厚。我認為這種作法是不對的,如果有見識的人知道,會有所議論的。”太宗聽後,拍著掌說:“議論真是精辟,見解獨到,我沒有仔細考慮就隨便說出這樣的話,是我的過失。李弘節的這件事就不要追究了。屈突通、張道源的兒子可以各授一個官職。”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說:“我昨天往懷州,有人上書說:‘為什麼經常派山東的人去搞修建,現在的徭役,不比隋代少,懷、洛以東,殘人不堪其命,田獵卻很頻繁,驕淫之主,現在又來懷州打獵了,忠諫不再到洛陽了。’四時田獵,是帝王的常禮,我到懷州打獵,與民秋毫無犯。凡上書諫正,自有常準,臣貴有詞,主貴能改。像這樣的上書,簡直是誹謗和咒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