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親自給晉宣帝、晉武帝、陸機、王羲之的紀傳寫了史論,是曆史上唯一由皇帝給寫史論的一部史記,稱為禦撰。
因《周書》、《北齊書》、《梁書》、《隋書》體例不全,隻有紀傳,沒有誌。太宗於貞觀十五年下詔任命於誌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等續修史誌,但未完成。高宗永徽六年續修,命令狐德棻監修,永徽三年,改由長孫無忌監修,顯慶六年書成,共10誌,30卷。
唐太宗為了表彰修史有功人員,加封總監魏征為光祿大夫,進爵鄭國公,賜物二千段;姚思廉賜彩絹五百段,加通騎直散常侍;令狐德棻絹四百匹;李百藥物四百段,升為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在嘉獎令中說:“用數年的時間修成五代史,甚合我意,值得嘉獎。”
唐太宗不僅重視修撰前代曆史,更重視當代曆史。貞觀年間的當代史有國史、實錄、起居注三種。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置史館,由宰相監修國史,首任監修官是房玄齡。房玄齡是貞觀名相,為人正直,史官鄧世隆、顧胤、李延壽,是當時有名的曆史學家,敢於仗義直筆。唐太宗想讀一讀國史,他對曆代帝王不讀國史的做法表示不滿。他在貞觀十四年說:“不知為什麼國史不讓當代的帝王看見。”房玄齡回答說:“國史善惡秘書,國君哪裏有沒有缺點的,史官怕犯忤逆,所以不能讓國君看到。”太宗說:“我們看法和古人不同,現在我要看國史,如果我做得對,這不用說;如果我有缺點錯誤,好以它作鏡子,便於改正。你們可以呈上來。”
貞觀十四年,太宗要房玄齡編寫實錄。按慣例,當朝是不修實錄的,房玄齡等將國史刪減,寫成編年史,高祖、太宗實錄各20卷,於貞觀十七年送給太宗,實錄的時間從創業開始到貞觀十三年。這裏唐初的第一部實錄,也是有史以來最詳備的實錄。太宗下詔表彰房玄齡,賜物一千五百段,封修撰許敬宗為高陽縣男,賜物八百段。
因為實錄要給皇帝看,史官難免曲筆,特別是像許敬宗這樣史官,在實錄中記載玄武門之變時,將事實隱去,太宗認為不妥,要房玄齡轉達旨意:史官執筆,不要曲隱,削其浮詞,直書其事。玄武門之變與“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相類,是“安社稷、利萬民”的義舉。
起居注是古代史官記載帝王的言行錄,唐太宗很重視對起居注的編寫工作。
貞觀初,除設起居郎以外,還命其他官做起居注兼職工作,叫“知起居注”。貞觀三年,杜正倫由人事中兼任知起居注。貞觀十五年,褚遂良由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這些都是皇帝的親近侍臣,詳細地記錄了唐太宗的言行。起居注為修撰曆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起居注史官秉筆直書。
杜正倫對唐太宗說:“皇上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記下,這是我修起居注的職責,我不敢不盡職盡責,陛下如有一句話違背了道理,關係到千秋聖德,不隻是對當今百姓有損。”
太宗大喜,賜絹二百段。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四月,太宗對褚遂良說:“你知道起居注的內容,我可以看嗎?”
褚遂良說:“善惡全記,使君主不敢為非,沒聽說過要給皇上看。”
唐太宗又問:“我有不對的地方,你也記下了嗎?”
褚遂良回答說:“不敢不記。”
劉洎在旁邊說:“即使遂良不記,天下也會記的。”
太宗說:“應該這樣。”
太宗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修史,是為了以史為鑒,特別是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他對隋書的修撰極為重視,讓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魏征擔任主編。
魏征總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隋的得失存亡和秦相似。”
唐太宗說:“秦始皇七年初平六國,擁有四海,到晚年不能善守,可以引以為戒。”
太宗對魏征說:“秦始皇亦英雄之主,平定六國,以後才免其身,至子便亡其國。”
他還說:“周武平紂之亂而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周秦初得天下,其勢不異”。
唐太宗把秦始皇和被曆史公認的聖君周武王相提並論,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但又從他身上探求秦朝滅亡的原因,認為選趙高為胡亥的老師是一大失策,最後導致秦朝的滅亡。隋煬帝亡隋,可以從隋文帝那裏找原因。
晉武帝司馬炎,在分裂了半個世紀的基礎上重新統一了中國,唐太宗肯定他的功績,認為統一後的中國“民靜俗和,家給人足”。但是“曾未數年,綱紀大亂,海內版蕩,宗廟播遷”。究其原因“失慎於前,貽患於後”。居安不思危,立嫡易失才,封諸王變親為疏,削弱中央集權。唐太宗以此用來教育他的兒子,吸取晉亡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