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修 史(3 / 3)

唐太宗推崇漢初的三個皇帝,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但是漢高祖殺戮功臣,漢景帝冤誅晁錯,太宗都有所指責;對漢文帝,太宗予以充分的肯定。漢文帝的農本思想、君臣一體思想、人道主義思想、民族德化思想、感化思想都在太宗貞觀之治中得到借鑒和發揚。

貞觀初,群臣建議修一高閣,以避殿中潮濕。太宗說:“漢文帝要修露台而惜十家之產,我德不如文帝,怎麼能說這是為民父母呢?”沒同意修高閣。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馬周上疏:“漢朝文帝、景帝,勤儉愛民,武帝繼承了巨大的財富,故能窮奢極欲而不至於亂。如果高祖之後便傳位給武帝,漢朝怎麼能夠長久呢?”唐太宗稱讚不已。

今人以為《史記》優於《漢書》,唐太宗則特別重視對《漢書》的研究。貞觀時代出現了“漢書熱”,比較有名的著作有劉伯莊的《漢書音義》20卷,他的兒子劉之宏子承父業,繼續研究《漢書》;秦景通兄弟研究漢書,名氣很大,稱“大秦君”、“小秦君”;姚察著《漢書訓纂》,他的兒子姚思廉繼承父業,他是有名的曆史學家,貞觀修史時,主編《陳書》;顏師古注《漢書》120卷,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的叔父顏遊秦,著《漢書決疑》12卷,被當時的學者稱頌。顏師古就是繼承了叔父和祖父的家學。

唐太宗的曆史觀是借鑒古人,不厚古薄今,堅持今勝於昔的觀點,充分肯定現實的成就。

貞觀五年,唐太宗說:“自古帝王不能經常教化天下,如果國內安定,必有外敵侵擾,現在是遠夷率服,五穀豐登,盜賊不作,內外寧靜,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輔佐的結果,安不忘危,理不忘亂。”充分肯定貞觀成就,又不忘曆史的教訓。

貞觀六年,太宗說:“自古君主為善者,多不能堅持。漢高祖是泗水一亭長,初能拯危誅暴,以成帝業,十多年後,由於縱逸,功業就保不住了。漢惠帝是嫡長繼承人,溫恭仁孝,高祖卻偏愛寵姬之子,欲行廢立。蕭何、韓信,功業甚高,蕭何被囚禁,韓信被貶,既而被殺。黥布等功臣害怕而反叛……我經常居安思危,力求善始善終。”

曆史的經驗為唐太宗處理君臣父子的關係提供了一麵鏡子。

貞觀九年,唐太宗說:“我無為而治天下,四夷威服,不是我一個人能辦到的,實賴諸公之力,當思善始善終,永固鴻業,子子孫孫,遞相輔翼,使豐功厚利,令數百年後讀我國史,燦然可觀,難道隻有隆周、盛漢、建武(東漢光武年號)、永平(東漢明帝年號)才值得稱道嗎?”

房玄齡說:“陛下謙虛,把功勞讓給群臣。根本的是陛下盛德,希望陛下有始有終,天下就能永遠太平。”

太宗說:“我看曆史上撥亂創業的君主都超過了四十歲,隻有光武帝三十三歲。我十八歲起兵,二十四歲平定天下,二十九歲當皇帝,在武功上超過了古人。我從小從軍,沒有時間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明白了教化的根本,發現了治國的方法。行之數年,天下大治,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文治又超過了古代。周秦以來,戎狄內侵,今外族稽首,皆為屈屬,這是懷柔勝過了古人。這三項,我有何德當之,既有此功業,怎麼不善始慎終呢?”

除了總結秦隋的失誤、晉朝的得失、漢朝成功經驗外,唐太宗對其他朝代曆史經驗也有所總結和研究。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魏征說:“讀完周齊史,末代亡國之君,作惡基本相同,齊國君主好奢侈,府庫所在,全部用完,橫征暴斂。我認為這是饞嘴的人自己吃自己身上的肉,肉吃完了,人也就死了。君主賦斂無度,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君就要滅亡了,齊國的國君就是這樣的。”

唐太宗以史為鏡,專門寫了一篇叫《金鏡》的文章,吸取曆史的教訓,提出治國的方略:

“多營池觀,遠求異寶,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蠶織,田荒業廢,兆庶凋殘,見其饑寒不為之哀,睹其勞苦不為之感,苦民之君也,非治民之主也。薄賦輕徭,百姓家給,上無暴斂之征,下有謳歌之詠,屈一身之欲,樂四海之民,憂國之主也,樂民之君也。”

唐太宗治國,能站在曆史的高度來看待自己的權力。唐太宗以史為鑒,善於吸取曆史的教訓,並對各朝代的曆史經驗進行總結和研究,所以能避開各國的亡國之道,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