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天可汗(1)(1 / 2)

經過唐太宗的安民、撫民措施,唐朝的國力日益強盛。在具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唐太宗采取了一係列團結邊疆各少數民族的政策,用較少的武力,取得中華帝國空前的大統一。

從古至今,華夏民族就是不同民族的共同體。

秦王朝長期居住西方,與戎狄雜居,身上流著不同民族的血;大唐王朝,有案可查,鐵證如山,他的血管中不斷流進鮮卑等民族的血液。中華民族是不同民族的統一體,兄弟之間難免打鬥,難免要爭吃爭穿,爭江山奪社稷。正因為“爭”,發展更快。物競天擇,中華民族幾千年繁衍不絕!

“爭”是一種必然;“和”也是一種必然。唐太宗被全中國民眾尊為“天可汗”,其實就是中華民族早已融為一體的形象說明。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漢武帝以其雄才大略開疆拓土,定鼎中華版圖。然而,正如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二年所說“漢武帝窮兵黷武三十餘年,使國家疲憊不堪,收獲卻很小。現在我以德安撫邊疆各民族,使邊遠窮乏之地的人都成了我的臣民。”

唐太宗建立的唐帝國,和漢武帝時的漢帝國,有明顯的區別:漢帝國經曆文景之治四十多年,國家已經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然而漢武帝的統一戰爭,卻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如果武帝處在文帝時代,按武帝的所作所為,不是建立曠世之功,而是招致亡國之禍。漢武帝的功業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取得的,且到了晚年,他也意識到濫用兵力給國家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更使漢武帝的盛世成為西漢帝國走向衰落的開始。

唐太宗則不同,他既要實行文景之治,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又要實現漢武帝統一全國,君臨天下的宏圖大業。如果他像漢文帝、漢景帝那樣隻求安寧,發展經濟的話,那麼,由於邊疆各族的侵擾,發展經濟的願望不能實現,要想安寧也隻能是空想。因為唐太宗接到的是一個爛攤子,天下大亂,諸侯分裂,外族入侵,要統一天下,消滅割據,擊敗外來的侵略,必須有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沒有文、景時期的經濟基礎,這一切都跟漢武帝時期不一樣,都必須靠自己創造。這兩項偉大的事業就落在了唐太宗李世民身上。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帝國的版圖東西九千多裏,南北一萬多裏,東到大海,西到焉耆,北抵大漠,南盡林邑。這是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唐太宗是這個多民族的國家的奠基者,境內各民族對唐太宗非常尊敬,尊他為天可汗、天至尊。

為了實現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唐太宗采取了多種少數民族策略。

和親是唐朝的少數民族策略之一。

婚姻是聯係家族與家族,部族與部族的紐帶。作為國家,婚姻是一種政治行為,通過聯姻來擴大自己集團的政治勢力。

和親是封建社會的皇帝對邊疆各族首領的一種常用的和平政策,但是,不同時期的和親政策意義不同。漢初匈奴強大,漢帝國為了贏得穩定內部、發展經濟的時間,被迫采用和親政策,緩解匈奴的南侵。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後,到漢元帝,匈奴開始南侵,才有王昭君下嫁匈奴的故事。

漢代和親大多是被迫的。而唐代的和親,則是在唐帝國君臨天下,綜合國力非常強大的情況下進行的,表現了唐太宗實行的是開明的民族團結政策。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對和親有一段論述:“北狄世代入侵中原,破壞生產,現今薛延陀強悍,一定要早做決斷,我已經想了好久,隻有兩種辦法:一是挑選精兵十萬把這些人全部殲滅,蕩除凶源,百年不會再有禍患;二是如果他們提出要求,可以和親。我是天下蒼生的父母,如果此舉對天下有利,何惜一女?”

他的這一主張得到大臣們的普遍讚同。

唐太宗認為:北方民族有妻子當家的風俗,我大唐公主到了北方,生了兒子,就是大唐的外孫,不會侵略中國。漢代和親是北方君主勒索中國;唐太宗時的和親則是:對唐而言,是對少數民族首領的一種恩賜,少數民族首領以娶唐公主為榮,為了娶到唐公主,他們用很重的聘金。

貞觀十六年,薛延陀遣使用馬五萬匹,駝一萬峰,羊十萬隻向唐太宗請婚。

唐太宗頻頻下嫁公主與宗女: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率部來降,太宗以皇妹南陽長公主與之為妻,並委以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