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吐穀渾可汗諾渴缽請婚,太宗以弘化公主下嫁;
唐太宗還應允了西突厥統葉護可汗和乙毗射匱可汗及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等的請婚要求。
唐太宗對內附的少數民族將領也用聯姻方式加以撫慰,他們中間有:
突厥族的執失思力尚(娶公主為尚)娶九江公主;
鐵勒族的契苾何力娶臨洮縣主;
突厥族的阿史那忠娶定襄縣主……
值得一提的是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的和親。鬆讚幹布平定了叛亂,統一了吐蕃國,對藏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崇尚唐朝的風俗和文化,於貞觀八年遣使入唐,貞觀十年上表請婚,貞觀十四年太宗允婚,許宗女文成公主給鬆讚幹布為妻。
貞觀十五年,太宗封吐蕃特使祿東讚為右衛大將軍,並配婚琅邪公主外孫女段氏,另派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入藏,帶大量的唐朝書籍、工藝品、衣物、食物、醫藥、種子等到吐蕃。鬆讚幹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並給公主修築城郭宮室,自己改穿漢裝。
文成公主入藏,促進西藏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公主除帶了很多內地的種子和工匠外,還輸入了內地的冶金、農具製造、紡織、建築、製陶、碾米、釀酒、造紙、製墨等技術。
藏民們在漢族工匠的幫助下學會了內地技術。
相傳山南地區的牛耕是文成公主教的,日喀則的銅匠奉文成公主為祖師。
文成公主的侍女也成了紡絲織布的能手。文成公主教會了藏民們修房子、織綢緞、用碗等。
文成公主還把內地的音樂帶到了西藏。
文成公主還幫助鬆讚幹布創造了曆法和文字。
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年,促進了藏漢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吐蕃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唐陳陶《隴西行》語)。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鬆讚幹布派大相祿東讚朝賀,上表稱婿,獻金鵝一隻,高七尺。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鬆讚幹布派使者吊唁,獻金銀珠寶15種。高宗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改封賨王,賜各色絹帛3000段。鬆讚幹布死後,高宗派使者到拉薩吊祭。
羈縻政策是唐朝又一成功的少數民族政策。
拴馬的繩子叫羈,拴牛的繩子叫縻,羈縻合用是牽製、籠絡的意思。唐太宗的羈縻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善待少數民族首領,在少數民族地區設州和府。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平定突厥後,突厥表示內附,內遷10萬戶突厥人入中原,其中1萬戶定居在長安,挑選了部分人擔任武職,任五品以上的將軍,中郎將有100多人,約占朝廷武官的一半。
阿史那思摩被賜姓李,叫李思摩,發誓效忠唐王朝。契苾何力是鐵勒族人,回鄉省親,被扣留,他割掉自己的耳朵,表示對唐的忠心不二。薛延陀真珠可汗認為自己的雙手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殺中國人成百上千,一定要遭到報複,但唐太宗反把他當自己的兒子看待,他感恩不盡。唐太宗給內附的突厥人分配肥沃的土地,使他們年年豐收,六畜興旺,穿上了絲綢,拋棄了氈裘,吃上了糧食,拋棄了打獵。
唐太宗統一邊疆後,突厥除了部分內遷中原外,其餘住在原地,唐太宗在這些地方設羈縻州縣。在突厥邊區設順、佐、化、長四個都督府,在頡利所轄區設六個州,以定襄、雲中兩都督府統轄六州,任命本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封阿尼那蘇泥為懷德那王、北寧州都督;封突利可汗為北平郡王、右武侯大將軍、順州都督;封阿史那思摩為北開州都督;封頡利可汗為右衛大將軍,賜為虢州刺史,後又封為正三品右衛大將軍。
由於善待失敗和舊附的少數民族首領,各地首領紛紛來附,突利的弟弟欲穀來,本想逃走,但聽說唐太宗以禮待人,就歸降了太宗。
在北方取得經驗,羈縻政策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部落。
貞觀年間,西方、北方、南方數以百計的種族,唐太宗設置州府,並賜予名爵和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封當地首領為羈縻州長官。如在鐵勒部設府七州,都督刺史均由當地首領擔任。在單於台設燕然都護府,管轄回紇、多覽葛、仆骨、拔野古、同羅、思結六府和渾斛恭阿躍、契丹、奚結、思結別部等七州,西北地區納入大唐的版圖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