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又因契丹酋長窟哥、奚部酋長可度內附,在契丹部設鬆漠府,任命窟哥為都督;又在達稽等地設九個州,任命當地首領為刺史;在奚部設饒樂府,任命可度為都督;在別帥阿會等地設五個州,以當地首領為刺史。東北地區在唐的管轄之內。
唐太宗在統一東北、西北,建立疆域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上設立少數民族羈縻州,他的長官由中央任命,並取消了可汗稱號,實際上是秦漢以來的郡縣製推廣到少數民族地區。羈縻州縣是經中央批準的,可以世襲,而上一行政機構都護是不能世襲的,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這種製度既照顧到少數民族的特點,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的權威。
唐太宗是華夏各族的共主,邊疆各族發生爭執,都要請唐太宗決斷,凡是太宗裁判的大家都心悅誠服。各族首領到長安朝見,絡繹不絕,特別是年頭歲尾,來朝之人常常是成百上千。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各族首領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太宗隨即下詔:今後對西北君長的書詔,均稱天可汗。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同意開辟一條回紇以南、突厥以北的參天可汗道。
回紇等族看到唐太宗羈縻州政策的成功,羨慕不已,紛紛要求內附,稱:“生荒陋地,歸身聖化,天主尊賜官爵,與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
參天可汗道是聯係長安與西北邊境的驛道,共68驛,以每驛60裏算,足有4000多裏,驛中備有馬苑與食物,供使節住宿。這是一條政治通道,通過它,中央可以對邊疆實行有效地管理;這又是一條經貿通道和信息通道,內地的絲織品、茶、鐵、金銀、錢幣、農作物種子、文具、生產工具等不斷運往邊疆;邊疆的馬、駱駝、貂皮、棉布、玉石、農作物種子也不斷地傳到內地。
魏征是德化政策的創議者。
唐太宗即位時,有人勸告他耀兵振武,懾服四夷。魏征勸告他偃武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四夷自服。唐太宗接受魏征的建議,天下安寧,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於道。
選拔邊疆大吏都護都督至關重要。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命李大亮為涼州都督,突厥餘部和其他部族多來歸附。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朝州刺史張儉妥善安排思結族饑民。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任命郭孝恪為安西都護府都護,邊疆各族皆得其歡心。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任命揚州都府司馬李素立為燕然都護府都護。李素立施恩講信,得到各民族的尊敬,各民族牽著牛馬前來酬謝,李素立隻飲了一杯酒,其餘禮物全部退回。
唐太宗任命李勣為並州都督,李勣“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塞坦安靜”,“民夷懷服”。任職16年之久。李壽任交州都督,治理不善,被唐太宗撤職。
貞觀初年,嶺南少數民族馮盎、談殿反叛,有人主張發兵鎮壓,太宗則派使宣諭,馮盎受到感動,不戰而停息了兵戈。益州獠族騷動,都督竇軌建議鎮壓,太宗則撫以恩信,騷亂自平。
少數民族將領得到唐太宗的重用,他們出生入死,報答唐太宗的知遇之恩,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執失思力等都可和漢將齊名。太宗死後,少數民族在朝中做官的及來朝貢的幾百人皆痛哭不止,有的剪發,有的剺麵,有的割耳,流血滿地,他們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對中華民族的共立“天可汗”唐太宗表示了最隆重的悼念。
貞觀二十一年五月,太宗在翠微殿大會群臣,問道:“自古以來有作為的帝王,雖然平定了中原,但不能使戎狄來服。我的才能不及古人,而功業卻超過了他們,我不能說明其中的緣故,大家直率地把實話講出來。”
大臣們都說:“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
太宗說:“不對。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歸納起來有幾條:自古以來,帝王都嫉妒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我見到別人有才能,就覺得像是自己的才能,人們的才能,不能樣樣具備,我是棄其所短,用其所長。帝王往往對賢者就倍加重用,不肖者就棄之不管。我則是見賢者敬之,不肖者憐之,使各得其所。帝王對正直的人很痛恨,明裏暗裏殺害他們。我即位以來,正直之士布滿朝堂,沒有一個人被廢黜。自古以來貴中華,賤夷狄,我則愛之如一,所以各民族都敬我如父母。這幾條是我取得成功的原因。”
平等對待各兄弟民族,是唐太宗推行的又一重要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不僅用人不分貴賤,而且還不分民族。在中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而唐太宗能平等對待少數民族,展現了一代明君治理天下締造盛世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