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聽到這種言論後,當即提出反對,他對父皇李淵說道:“戎狄為患,自古有之,陛下聖武龍興,光宅中夏,精兵百萬,所征無敵,怎麼能因胡寇擾邊,就遷都逃避,真是被四海羞辱,留百世笑話啊。霍去病隻是漢朝一將,猶誌滅匈奴,何況臣忝備藩維,願借幾年的時間,係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
李淵覺得世民的話也頗有些道理,正在他猶豫未決之際,長子李建成說道:“昔日樊噲要用十萬軍隊橫行匈奴,這不是跟秦王所說的很相似嗎?”的確,劉邦死後,匈奴致信呂後,戲言不恭,呂後大怒,準備征討。樊噲投其所好,聲言要用十萬大兵掃平漠北。季布勸諫,曆數樊噲虛言不實。呂後隻能不了了之,確保了漢初政權的穩定。
李世民對於長兄的這種調侃很是氣憤,他說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時間的改變,形勢早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那樊噲何足道哉?而本王則是言出必行,我保證不出十年,必定漠北。此話絕非戲言。”
後來,李世民真的做到了,就從不久後的一場戰爭開始,唐對突厥的態度逐漸強硬起來。
不久,頡利、突利二可汗舉國入侵,大軍連營南下,秦王李世民率兵拒敵。由於關中正值雨季,糧食受阻,軍中士氣不高,人心疲憊。唐軍和突厥軍在豳州相遇,可汗率萬餘騎至城西,在五隴阪列成陣勢。唐軍將士都被這一陣勢給鎮住了。
而此時的李世民對其弟李元吉說:“突厥騎兵不可一世,而我們更不能向其示弱,此時必須應戰,你願意和我一起去嗎?”
李元吉害怕,他推辭著說道:“敵人強大,輕易出戰,必定會重創我大軍,我們應該避免與其發生正麵衝突。”
李世民笑道:“你不敢去,那你就留在這裏觀戰,助我一臂之力就行了。我一個人去!”
秦王率兵直抵敵陣,他大聲呼喊道:“我國與可汗和親,為什麼還要負約侵入我國土?害我良民?我秦王李世民要與你們討個公道。可汗你如有本事,就出來跟我單獨比試比試。”
頡利可汗摸不清這李世民的底細,隻得笑而不應。而李世民不在乎這些,他又向前,最後派人對突利說道:“你突厥與唐有約在先,兩國之間和平共處,現在卻要帶兵來攻我唐,難道你忘記了香火前的盟誓了嗎?”
突利仍是不應。
李世民繼續往前,準備要跨過橫溝。頡利見世民輕出,又聽到香火之言,他懷疑突利是不是與秦王暗中有所來往,於是他止住了李世民,他說:“大王不需過來,我頡利別無他意,隻想和大王鞏固我們的盟約吧,我這就引兵稍退。”
此時的雨下得更大了。世民對眾將們說道:“突厥依仗弓箭,如此大雨,他們筋膠俱解,弓不可用,而我們住在房子裏,槊堅犀利,以逸製勞,此時不戰,等待何時!”同時,他還派人向突利陳說利害,突利因擔心失去汗位,內心不滿,因此願暗中幫助李世民。
李世民潛師夜行,冒雨而進,趁著夜色跨過了橫溝,突厥大驚不已。
頡利剛要出兵應戰,突利這時說道:“大王現在萬萬不能出戰,李世民等神出鬼沒,肯定設下了陷阱,否則他怎麼會輕易出師呢?大王現在出戰,必定遭其伏擊,全軍遭殃啊!”
頡利聽信了突利的話,於是親自前去請求和親。秦王李世民答應了頡利的要求,突利請求與李世民結為兄弟,李世民與之結拜,最後兩軍盟誓而去。
李世民以先聲奪人之勢,運用離間之計巧妙地退去了突厥大軍。然而突厥威脅始終存在。第二年,頡利再次率領大軍十餘萬,劫掠朔州,進犯太原等地,唐軍將領張謹率領士兵英勇抵抗,然而畢竟兵力相差懸殊,最終全軍覆沒。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剛剛即位兩個多月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接到了突厥的挑釁。突厥見太宗剛剛繼帝位,覺得有機可乘,於是先後侵入高陵、涇州等地。涇州行軍總管尉遲敬德率領唐朝守軍奮勇殺敵,雖然斬首千人有餘,但是突厥的主力部隊仍未受到的巨大損失。
頡利可汗親率20萬大軍到渭水便橋之北,派使心腹執失思力入見進行訛詐:“頡利、突利二可汗率兵百萬馬上就要到了,太宗還是出城主動投降吧,否則突厥鐵蹄將把大唐踏為平地。”
太宗麵對突厥人的背信棄義,氣憤地說道:“我與可汗當麵議定和親,先後贈送金帛無數。然而你們卻屢負盟約,引兵入侵我境。我讓一寸,你進一尺,蹬鼻子上臉。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問心無愧,而你們這些戎狄卻忘恩負義,自誇強盛。忍無可忍,無須再忍。來人!把他給我推出去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