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失思力看到太宗真的急了,於是連叫饒命。這時蕭瑀、封德彝等人建議說:“按照常規,兩國交戰不殺來使,他隻不過一個送信的,還是應該遣送回去為是。”
太宗說道:“你們看看,他像使節嗎?他明明是來蠱惑我軍心的。再說,如果我放他回去,敵首必定以為我怕他,對我國的侵淩則更是肆無忌憚,先把他給我囚禁起來,等我滅了可汗,再一同收拾他。”於是執失思力被囚禁了起來。
太宗隨即帶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直奔渭水河邊,與頡利隔水對話,太宗當麵斥責可汗背信棄義。突厥兵大驚,怎麼秦王的膽子這麼大,紛紛為之過人的膽量所折服,於是皆下馬拜服。不一會兒,大批的唐軍也陸續趕到了這裏,唐軍旌旗蔽野,士兵威風凜凜,氣吞山河。
頡利看執失思力還不回來,而太宗一方則是軍容甚盛,不禁麵帶幾分懼色。太宗派諸軍後退列成軍陣,自己獨自一人留下和頡利說話,蕭瑀以為太宗輕敵,於是拉住了太宗的馬頭上前勸諫。
太宗搖頭說道:“我已深思熟慮,突厥之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京郊,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我剛即位,國內空虛,抵禦不了他們的進攻。我若示弱,閉門拒守,他就會越發猖狂,放兵搶劫。所以,我輕騎獨出,對他們表示輕視,他們則不敢輕舉妄動。再說敵軍深入我內地,必然有懼怕的心理,我出其不意,不僅使他們的企圖落空,而且還可以增長我軍的士氣。製伏突厥,在此一舉!”太宗的眼神是那麼地堅定,而這種堅定正是源於太宗對於戰爭局勢的準確把握。
在唐太宗的神威麵前,頡利可汗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已經被大唐如此強大的實力所震懾住,已經被唐太宗過人的膽量所擊倒。在不明敵我雙方的實力下,貿然開戰是不可取的。就算是實力相當,兩軍開戰也猶如二虎相爭兩敗俱傷,他仔細地想了想,開戰?實在犯不著。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求和。太宗果然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兵不血刃,退去了這場浩劫。
第三天,太宗到西城,斬白馬,和頡利歃血設盟於渭水便橋,突厥大軍漸漸遠去。
蕭瑀對太宗如此神速退去突厥兵既佩服又不解。他問道:“突厥未答講和之時,諸將請求出戰,結果陛下不準,然而,突厥卻自己主動請和,退兵歸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太宗笑著說道:“突厥雖眾,但軍容不整,他們無非是想詐取些錢財。請和之時,可汗獨在水西,酋帥卻在我這邊,我隻需將他們灌醉,出兵襲擊,必定大破突厥。再說,長孫無忌、李靖伏兵幽州,敵人若逃,則是伏兵於前,追兵於後,兩軍夾擊,取勝易如反掌。這就是突厥不戰而退的原因。而我之所以不主動開戰,是因為朕剛即位,國家尚沒有安定,百姓生活艱難,府庫空虛。一旦兩軍開戰又不知該打到何年何月,所以,理應讓百姓安寧過日。我們對突厥以示友好,並不是因為懼怕,而因為突厥開戰之後,損失太大,結怨既深,因懼而修備,那麼我就無法徹底消滅他們了。所以咱們要卷甲倒戈,賜以金帛,彼既得所欲,使其理當自退,待他意誌驕惰,不複設備,養成伺寡之時,再一舉殲滅。正所謂‘欲將取之,必先與之’啊。”
這一篇通天理論,說得蕭瑀等人瞠目結舌。他們誰也想不到這其中原來有這麼深奧的秘密。
同年九月,突厥頡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萬隻,結果全被太宗退回,太宗隻要求歸還所俘虜的中原人,並送溫彥博回朝。
這個時候的東突厥已經是內部矛盾重重。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兩位突厥首領互相猜忌,頡利可汗隨意增加稅收,引起貴族內部的不滿。正巧又趕上天災,牲畜大量死亡,百姓挨餓受凍,反對頡利可汗的人越來越多。原來隸屬於東突厥的範君璋也投降了唐朝。而他占據的山西北部,正是進攻東突厥必經的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