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絲綢之路(1)(1 / 2)

大唐帝國建立起來以後,為了消除四周的強敵,唐太宗對不服唐朝統治、不斷侵擾唐朝邊境的民族給予了嚴重的打擊。

大唐建立之初,國力不強,無法與四周的民族抗衡。鄰國都虎視眈眈,想從唐朝分一杯羹。漢民族作為當時最大的民族,掌握著當時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他們生活過的土地上,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四周的國家大都生產技術落後,有的幹脆以遊牧為主,他們不能充分利用土地進行自給自足,就到處掠奪,來補充自己的不足。

唐統一之後,和西亞甚至歐洲都有貿易往來,由於當時海運不夠發達,隻能走陸路,絲綢之路就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但絲綢之路正好途經西域各國,他們對絲綢之路有很大的威脅,要想使絲綢之路暢通就必須統一西域,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對這種情況非常了解,他審時度勢,不作正麵迎擊;暫時與鄰國建立友好關係,對他們的威脅采取暫時的忍耐,暗中養精蓄銳,準備一舉擊破。

吐穀渾是我國境內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以遊牧為主,活動於西北(今青海)一帶。隋末唐初,吐穀渾主慕容伏允在位,號步薩缽。在他執政期間,積極向外擴張,到處掠奪,隋朝邊境隔三差五就被吐穀渾的軍隊掠奪一次。隋煬帝於是派兵進擊伏允,慕容伏允敗走,大量土地被隋朝收複,慕容伏允也無法在吐穀渾立足,就帶領自己的親信投靠了黨項。隋末天下大亂,隋煬帝也無暇顧及邊關地區,伏允乘機恢複故地。唐高祖建國後,伏允自願出兵進攻割據河西的李軌,作為換回在長安為人質的兒子的條件,高祖認為正好可以借伏允的兵力打敗李軌,省得唐朝浪費兵將糧草。伏允如約攻打李軌,高祖遂放回他的兒子大寧王慕容順。

唐初,為了先解決內亂,李淵派李安遠出使吐穀渾,和吐穀渾建立了友好關係,但吐穀渾主伏允要求和中國通商,來發展自己的經濟。當時唐對吐穀渾采取的是友好政策,以便一心對付東突厥,後來東突厥被打敗後,吐穀渾經過數年的積蓄,越來越強大。在唐朝對付東突厥之時,吐穀渾就多次侵入河西走廊,嚴重威脅唐和西域的交通及經濟交流。

太宗時期,也很重視與吐穀渾的關係。一是因為通往西域的道路必須經過吐穀渾的境內,要想暢通無阻,要麼就和吐穀渾和好,要麼就占領吐穀渾。在太宗執政初期,占領吐穀渾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另一個想法是在吐穀渾建立一個親唐的政權,作為屏障以扼製吐蕃勢力的擴張。所以當時有必要找一親唐的人作為吐穀渾領導者,其中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大寧王慕容順。他從大唐回國後,聽說父親伏允已經立他的弟弟為太子,他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心情鬱悶的他也積極尋求幫助,奪回王位,於是想到他曾做過人質的大唐。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五月,伏允假意遣使者到長安通好,卻暗中派兵進攻蘭(今甘肅蘭州)、廓(今青海化隆西南)二州。太宗派使者趙德楷去交涉,又被伏允扣留起來,太宗希望能和吐穀渾和平相處,伏允卻始終不覺悟。這一切引起了太宗極大不滿,便派使者召伏允入朝。伏允裝作有病,不能親自去長安,隻派使者前去,還為其兒子向大唐求婚,想試探太宗的態度。太宗同意和親,但要求伏允親自來迎親,伏允不答應,太宗遂中止了婚約。這時,伏允年事已高,其相天柱王執政,伏允寵信不疑,在天柱王的主持下,吐穀渾與唐朝關係越來越惡化。

貞觀八年六月,唐朝打敗東突厥後,認為吐穀渾對唐的威脅比較大,加之唐朝國內缺乏耕牛、良馬,都州(今青海樂都)刺史李玄運建議:吐穀渾的良馬都在青海一帶放牧,如以輕兵掩襲,“可致大利”。於是,決定出動大軍鏟平吐穀渾。唐太宗馬上調集軍馬,派左驍衛大將軍段誌玄為西海道行軍總管,右驍衛大將軍樊興為赤水道行軍總管,指揮邊關守軍、新附的契丹軍、黨項軍同時分三路進攻吐穀渾。

此時的唐軍已今非昔比,他們軍容強大,士氣高漲,同仇敵愾。契丹、黨項曆來驍勇善戰,有這樣的軍隊從旁相助,可謂如虎添翼,吐穀渾哪能抵擋得住。同年十月,段誌玄率三國聯軍大破吐穀渾,一路趕殺八百餘裏,吐穀渾被殺得膽戰心驚,弄得草木皆兵,逃到離青海三十餘裏遠,吐穀渾顧不得許多,驅馬群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