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雖大獲全勝,但沒有傷其主力,不甘失敗的吐穀渾,再次卷土重來。太宗大怒,下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李靖聞之,自動請纓,太宗很高興,但想李靖已經老了,不忍再讓他馳騁沙場。李靖卻以廉頗自比,決意殺敗吐穀渾。
太宗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度諸軍。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刑部尚書李道宗為鄯善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行軍總管,岷州都督李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再聯絡突厥、契丹夾擊吐穀渾。這次比起上一次出兵,更增添了許多精兵猛將,且兵力遠超上次。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三月,洮州(今甘肅臨潭)的羌人叛變,殺死了刺史孔長秀,逃入吐穀渾。太宗急命鹽澤道行軍總管高額生鎮壓叛變的羌人,迅速將他們擊敗。
貞觀九年間四月,李道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吐穀渾,伏允怕唐軍繼續追趕,幾百裏的草場,一把火燒得幹幹淨淨,自己卻逃入磧口躲避去了。
侯君集認為:“敵人軍隊沒受到重大損失,人心不散。不能像段誌玄一樣,軍隊還沒有到鄯州,敵人隨後又殺到城下,如今他們正心無鬥誌,作鳥獸散,君臣父子相失。取之如拾草芥,如不乘機一舉消滅,等再聚集起來,必為後患。”
諸將認為:吐穀渾將草場燒得一片狼藉,馬沒有草吃,追擊敵軍一定會疲勞瘦弱,那時敵強我弱,後果不堪設想,深入不毛之地是一種錯誤的戰略。
李靖認為侯君集的意見更有道理,於是安排糧草,分兵兩路進擊。李靖指揮的北路軍在曼頭山大破敵軍,斬其名王,得到大量雜物和牲畜,保證了軍隊的食物,使軍心大振。隨後在牛心堆、赤水源,連戰連捷。但是每一戰打得十分艱難,伏允被逼走投無路,所以就以死相拚。赤水源一戰中,薛萬均、薛萬徹輕騎追敵,中了吐穀渾計策,兄弟二人奮力衝殺,但無奈吐穀渾人多勢眾,隨從所剩無幾,而且個個帶傷,兄弟二人的戰馬也被刺死,隻好步戰。薛氏兄弟戰到最後已經變成血人,精疲力竭。正在這危急關頭,左領軍將軍帶數百騎趕到,契苾何力衝入敵陣,左衝右突,所向披靡,敵軍大駭,四散奔逃,薛氏兄弟才得以生還。
李大亮在蜀渾山與敵軍相遇,唐軍奮勇向前,吐穀渾抵敵不住,紛紛跪地求饒,活捉名王20人,執失思力在居茹川也大獲全勝。李靖所率各軍經積石山河源,向前挺進到且末,一直未遇大規模的抵抗,很輕易就穿過西境。聽當地人說伏允在突倫川,已無力再戰,準備逃往於闐,契苾何力認為這是好機會,正好一舉消滅他們,薛萬均說不能追趕,沿途天氣惡劣,幾百裏找不到水源,一旦處置不好會全軍覆滅。
契苾何力說:“敵人沒有城郭,隨水草遷徙,如不趁其聚居而襲擊,一旦散去,怎能聚而殲之。”
薛萬均同意了他的意見,撥給契苾何力千餘精騎,薛萬均隨後接應,直取突倫川。這是一段非常艱苦的路程,缺水使得將士們唇幹舌裂,渾身無力,不得已將士們刺馬血以解渴。大軍成功穿過突倫川,夜襲伏允軍帳,吐穀渾不知所以,已經人頭落地,士兵無心再戰,紛紛扔掉武器投降。這一仗斬首數千,繳獲雜畜二十餘萬頭,財寶無數。伏允見大勢已去,率千餘騎逃走。沿途部眾散失,走投無路,後被部下所殺。
侯君集等率領的南路唐軍也越過星宿川(今青海鄂陵湖西),返回到相海(今青海鄂陵湖與紮陵湖),與李靖會合。至此,唐軍征伐吐穀渾的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李靖率軍擊破吐穀渾後,伏允之子慕容順動員國人,認為吐穀渾落到如此地步,都是因為天柱王把持朝政,禍國殃民。慕容順趁人憤怒遂殺死天柱王,率殘部投降唐朝。太宗授予慕容順西平郡王,讓其繼續統治吐穀渾,作為抵擋吐蕃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