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雖然喜歡圍獵,但不像有些皇帝,玩物喪誌,什麼也不顧,隻顧自己享樂。他不但注重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視國家的感受。如果妨礙到國家大事,太宗還是以國事為重。例如貞觀十四年十月,太宗本來要去同州狩獵,正趕上莊稼剛剛成熟,百姓正在收割莊稼,好多地方收割十分之一二,如果再讓他們承擔狩獵事,又是築路又是修橋,耗費的人工最少也有一兩萬人的工力,那樣莊稼就會荒廢。於是劉仁軌就向太宗上奏,希望能稍微停留十天半個月,等到糧食收割完,再進行狩獵。百姓就能騰出時間去趕那些活了,這樣的話,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好處。太宗覺得劉仁軌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決定狩獵推遲了1個月。唐太宗很重視出獵,但也不是隨性而出,他的出獵是有計劃、有步驟,而且是很理性的。他盡量不去擾民,有時還給冬閑的農民帶些新奇,運氣好的還能一睹太宗的威儀。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隻不過年輕時常常四處征戰,很少能靜下來,所以也就沒有時間去舞文弄墨。等到戰亂平定了,當上了皇帝,政治安定,經濟也開始步入正軌。太宗也多多少少有一定的時間,於是他開始寫一些文章,或者賦幾首詩出來。他前半生沒寫多少詩文,但他的後半生卻做了很多詩文,其中不乏上上之作。《全唐文》、《全唐詩》中,有太宗的文7卷、賦5篇,詩1卷69首。唐太宗以君道自勵,以慎終自勉,以吏事鑒今,以帝範訓子,以忠諫察臣,以正直垂節。文章內容豐富,多涉戒奢、防驕、納諫、任賢,宣揚王道,探究人事,勵精圖治,撥亂反正,直接為“貞觀之治”的政治服務。
首先是太宗詩的內容政治性較強,不少詩句都體現了他的治國惠民、明慎刑賞、察善納諫、節用惜費、發展生產的思想。其中以《帝京篇》組詩最為著名,組詩共10首,以首寫長安宮殿始,末以反省戒驕終。開篇:“秦川雄帝宅,函穀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連甍遙接漢,飛觀回淩虛;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詩句對仗工整,氣魄宏大。末首五句較為集中地闡述了他的治國惠民的政治思想:“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五六誠難繼,四三非易仰;廣待淳化敷,方嗣雲亭響。”指出治國不善,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此,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警惕政治上的自滿和生活上的放縱。勵精圖治還需明察臣下的直言規勸,擇善而從;明確法律條文,才能賞罰分明。末了還假托天命以敬天臨民、剝削有節而稱明君。
如太宗的《詠雨》詩有“和風吹綠野,梅雨灑芳田”;“花沾色更鮮,對此欣登歲”等句。從綿綿春雨聯想到農業生產,把一個帝王期盼豐年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登三台言誌》詩:“未央初壯漢,阿房昔侈秦。在危猶騁麗,居奢遂役人。豈如家四海,日宇罄朝倫。”指出了暴秦摧殘人民,營作不息,致使天下鼎沸,社稷傾頹的曆史教訓,貫穿了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治國思想。
太宗詩作的另一特點,即某些詩篇抒發了他指揮千軍萬馬,掃平割據,統一全國的不凡氣概,氣勢雄偉,有較強的感染力。如《經破薛舉戰地》中的“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是沉,陣卷橫雲裂”等句,一掃往日辭藻纖麗、缺乏氣勢的缺點,無論措辭與氣魄都有很大的變化。他的《飲馬長城窟行》氣勢雄壯,視野寬闊,悲涼慷慨,為太宗詩作中難得的佳作,其中有“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裏雪”與“圍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塞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等句寫得最好,沒有邊塞戰爭經曆的人,是很難寫出這樣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