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唐太宗喜作詩文,日積月累,遂成鴻篇。唐太宗不重文名,注重修身,以昭君德,形成了文以載德的文藝觀。
唐太宗多才多藝,世人皆知,尤其書法,不但極其喜愛,而且唐太宗本人也寫得一手好書法。唐太宗愛屋及烏,由自己愛書法到喜愛書法大家,而且注意收攬和培養書法人才。貞觀年間,他曾在科舉取士中,專門為書法人才設了一科叫明書科,用來發現書法人才。唐太宗把招收來的人才放到國子監和弘文館,延請名師加以指點。
唐太宗最喜愛的是王羲之的書法,認為他的書法既得各家之所長,又獨樹一幟。他隻要見到羲之的真跡,就不惜重金買下,買不到的,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得到。唐太宗把收買到的3600幅遺墨,統統用一丈二尺裝成一軸,掛在殿內,一有空暇,就觀賞臨摹,樂此不疲。
閑時他經常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臨摹,臨摹得法與否,是學習書法成功的關鍵。太宗對這一點有獨到的見解,他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然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這種見解是經過多年學習書法得到的體會,也正是學習書法的要領。
太宗學習書法不僅僅是臨摹,還專門拜了老師,第一位老師應該是虞世南。虞世南也應該是王氏一門書法,因為他的師父是智永,智永本就是王羲之的七世孫,他在山陰永欣寺出家為僧,人稱“永禪師”。他擅長楷書與草書,繼承王氏家族書法,精熟過人。虞世南雖然拜師智永,但他卻更能體會王書的精要,可以說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也就是說虞世南的書法要比智永高。太宗跟隨虞世南學習書法,精進甚快,房玄齡說太宗的筆力超過前代的名家鍾繇、張芝,這話雖有些誇大,但太宗的書法水平較高,卻是不爭之事實。
太宗還把一些初學書法時的體會記載了下來,他說寫書法一定要做到心神正,誌氣和,“心神不正,字則倚斜;誌氣不和,字則顛仆”。太宗還根據自己長期學習書法的體會,總結了一套筆法要訣,對字的點、劃、擎、豎、戈、環、波等筆畫的寫法,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體會。太宗還認為任何事情都不是由天賦來決定的。而是由恒心和毅力決定的,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所以要想學精,就要專心致誌,用心苦練。但他要人們學習的同時還必須多動腦筋思考,苦練是量的積累,思考是質的飛躍,沒有量的積累是不可能有質的飛躍,但是要不斷總結經驗,才能進行質的飛躍。他曾說過“學書之難,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就是說學習前人書法重在神似,其要才是形似,隻要做到形神兼備,便可達到古人的水平,再加上自己的體會和心得,便會超越古人,自成一派。
太宗隨虞世南學書,已深得其精隧,不幸的是,虞世南去世後無人再教太宗練習書法。有一天太宗在同褚遂良研究書法,發現其眼光獨到,太宗忽然靈光一閃,高人就在眼前,何必煞費苦心到處尋找。褚遂良也是得到王氏書法真傳的大書法家。太宗記起這樣一件事,一次在練習書法時,太宗寫“戳”字,隻寫了一半,留下了“戈”偏旁未寫,命虞世南補全此字,然後讓褚遂良點評。褚遂良說:“今窺聖作,惟戳字戈法逼真。”太宗對他的獨到眼光非常欽佩。想到這些更堅定了他拜師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