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廢立太子(2 / 2)

在重臣們的堅決反對之下,唐太宗表麵上接受他們的進諫,但還是請名臣魏征任太子太師,並一再向群臣表示:“方今群臣,忠直無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疑。”可見太宗選用強烈反對廢嗣態度的魏征為太師,其用意明顯是想打消大臣們在廢立太子問題上的疑慮。

麵對父皇唐太宗態度的轉變,魏王李泰及其黨羽們也感到了空前的緊張。他們一方麵散布流言,稱太子承乾有足疾,魏王李泰將取而代之;另一方麵又大力培植私黨,發展自己的勢力,準備伺機奪權。

太子承乾在聽到唐太宗明確立嫡長的消息後,與其黨羽乘機發動了攻勢。為了鏟除魏王勢力,承乾集團製訂了一整套暗殺計劃,派刺客紇幹承基謀殺李泰,但是未遂人願,陰謀沒有得逞。承乾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準備發動宮廷政變,迫使唐太宗放棄廢立太子,並逼其退位。

為了發動政變,承乾廣結私黨,培植自己的勢力。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開化公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紛紛投到他的麾下,成為其心腹親信。此時,太宗的弟弟漢王元昌也很快與承乾結為友好。原來李元昌因多有不法行為,常常受到太宗斥責,懷恨在心的他,便想助承乾一臂之力,對太宗進行報複。朝中的大臣們雖然反對廢立太子,但是對太子承乾的所作所為也很是失望。當然也有例外的,吏部尚書侯君集,因征伐高昌私取戰利品,被人告發下獄而對太宗深感不滿。出獄後,侯君集侍命女婿、宮廷宿衛賀蘭與承乾暗中往來,並親自與太子承乾密談,表示願意為他謀反效犬馬之勞。

在黨羽的唆使之下,承乾加速了謀反的步伐。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承乾集團策劃出了一套頗為具體的謀反方案。當天晚上,凡是同謀者全都以刃割臂,以帛拭血,燒灰和酒飲下,發誓同生共死,準備引兵攻打唐太宗居住的西宮。為了堅定承乾的信心,駙馬都尉杜荷還說道:“天文有變,當速發以應之。殿下但稱暴疾危篤,主上必定會親臨探望,可以乘此機會得誌!”

就在承乾集團準備發動政變的時候,齊王李祐(太宗第五子)在齊明反叛。承乾大喜,對紇幹承基說:“我宮西牆,去大內正可二十步耳。與卿為大事,豈比齊王乎?”然而,齊王之亂很快地被平定了下來。朝廷在審理此案時,株連紇幹承基。承基在受審時,一同供出了承乾謀反的事情。頗為震驚的太宗立即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組成專門機構審查,查得的結果是“反形已具”。麵對承乾的逆行,太宗傷心以至憤怒之極,本想處死承乾,後聽從通事舍人來濟之言,將其廢為庶人,徒放黔州。其他參與謀反人員也均沒落得好處。漢王元昌賜死,侯君集以下皆斬首,承乾之亂最終以失敗告終。

太子承乾被廢,魏王李泰以為太子之位非他莫屬,便天天入宮侍奉太宗,同時暗中派大臣在太宗麵前為自己美言。可是,朝中的兩位最有權勢的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仍是堅決反對立李泰為太子,他們支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認為李治比起李泰來要“仁孝”許多。俗話講:“自古嫡庶無良佐,何嚐不傾敗家國”。盡管唐太宗並不太喜愛李治,可是他不能不考慮到君臣共治天下的重要性,唐太宗再次陷入矛盾之中。他內心傾向於立魏王李泰,但又不得不認真考慮長孫無忌等重臣的意見。李泰雖有才學,但得不到朝廷元老大臣的支持,“貞觀之治”的政策顯然難以繼續推行。要想把“貞觀之治”發揚光大,新一朝的君主就必須有長孫無忌等人的支持。有鑒於此,唐太宗終於下定決心,於貞觀十七年四月,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同時,大赦天下。

貞觀二十三年,當唐太宗病死時,遺詔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輔政大臣,幫助李治共同治理國家,繼續推行貞觀政策。最後,他也果真如願以償,李治在這些大臣的輔佐下,使得國家穩步發展,最終形成了永徽初年的繼續繁榮,史稱“永徽之治”,與“貞觀之治”可以相提並論。

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提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愛,以杜禍亂之源,可謂能遠謀矣!”從曆史發展的客觀情況來看,司馬光這一評價無疑是正確的,正是由於唐太宗正確的選擇繼承人,才最終保證了“貞觀之治”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