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馨在汀漳龍道任上時,恰好遇上了鴉片戰爭,而他的上司顏伯燾之所以從閩浙總督位子上被革職,乃因其對英軍的抵抗荒唐可笑:英軍入侵福建前,守土有責的顏伯燾認為英軍根本就不堪一擊——他好像對英軍此前在廣東和浙江的戰績一無所知。為了守衛廈門,他下令把各地的巨炮全部集中於廈門海口。這些早年所鑄的巨炮極其沉重,要幾十個人才能拉得動。顏伯燾為了節約經費,拒不造炮車。手下人勸告說,炮台在城牆外邊,如果在打完一炮後,不用炮車把炮拉回來,兵丁是不敢出牆去裝藥的。顏伯燾非常自信地說,英軍不堪一擊,隻需打一炮即可滅賊,何須再裝藥?等到英軍進攻廈門時,守城的士兵遠遠地看到英軍的帆影就開始放炮,炮放完後,全都躲到城牆上。結果,皮毛無損的英軍軍艦對著炮台一陣狂轟濫炸,清軍除了挨打,毫無還手之力。至於顏伯燾本人,“衣物並失,僅以身免”。
與顏伯燾對英軍的輕敵相映成趣的,是另一個位列總督的高級官員,即兩江總督牛鑒。“先是夷船在上海,總督牛鑒見敵輒奔。”牛鑒逃到鎮江,英軍也接踵而至,他不作任何抵抗,又逃往南京,“夷亦尾追”。這位守土有責的封疆大吏,幾乎成了英軍進入內地的稱職的導遊。
張集馨顯然是一個不屑與顏伯燾和牛鑒之流為伍的人,他自視甚高,雖然當時官場中大多是腐敗無能之輩,但他有意無意地把自己視作罕見的能吏和幹才。不過從他的行狀看,他其實並不比當時的大多數官員更高明。或者說,他的識見說明,當時的絕大多數官員都是閉關鎖國的基本國策下圈養的無知無能之輩。有什麼樣的國策,就有什麼樣的官員;有什麼樣的官員,就有什麼樣的鬧劇。
張集馨守衛漳城時,手下的城守遊擊琳潤悄悄向他獻計,說他認識一個會法術的咒蠱人。此人能夠對芥子大小的牛皮詛咒,凡是經他詛咒後的牛皮,一旦人吃入肚中,必死無疑,“試之而驗,思以中敵”。張集馨對這種不經之談,竟深以為然。他吩咐咒蠱人依法咒之,然後把牛皮摻進麵粉裏,吩咐一個機靈的士兵擔了麵粉到泉州的英軍軍艦停泊處販賣。由於麵粉白淨,價格又低,英軍果然買了數石。賣了麵粉之後,咒蠱人“晝夜咒之”。這些詛咒是否真有作用,張集馨承認“不得知也”,但他又曲筆說:“後買得廣東新聞紙,雲:夷酋白某,在廈門宴客中毒死;夷兵被毒死者幾及百人,以糞汁救灌,得生者僅一二人。計其時日,恰在售麵之後。”也就是說,張集馨不但相信他的詛咒可以令英軍死傷,而且死傷慘重。但考諸史料,任何稍有智商的人,也不會相信所謂“夷人中毒死亡幾百人,得生者僅一二人”的鬼話是真實的曆史。張集馨此舉表明,當西方已經把中國的國情摸得一清二楚時,中國的高級官員們卻依然認為世界是以他們的帝國為中心,周邊不過是一些不足為怪,通過民間伎倆就能略施小懲的蠻夷之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