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精髓(2 / 2)

四、交易

交易是什麼?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梨,我拿梨換你的蘋果,這叫“交易”;梨和蘋果都歸我,這叫“搶劫”。梨換蘋果,“交易”的時候,社會總財富是增加的。梨和蘋果都歸我,“搶劫”的時候,社會總財富是減少的。西方國家為什麼富裕?因為他們知止。他們知道到了哪一步需要停下來,知道交易越多越好。到了“帕累托最優”[2]sup>那一天,你的財富就不可以再增加了。

我們傳統上是儒家文化,奉行的是“有穩定,無效率”“先有穩定,再講正義”。儒家關心的是穩定,而且每種學科隻能追求一個目標,效率和正義並不在考慮範圍。所以,在儒家教育熏陶下的學生,第一個反應就是“拿出劍,把他的蘋果搶過來”,他們以為這樣才是財富最大化。

但是,“搶劫”會導致惡果。你可以搶,對方也能搶,惡性均衡下,你未必是贏家。因為搶劫,社會總財富減少了,結論是你的財富變少了。所以,我們說西方人的“均衡”是一種高層次的智慧。非洲土著連什麼是“合作”都不懂,隻會一棍子打蒙。中國儒家學會了“組織”“小團體”。而西方羅馬希臘文明,有了“政治”“元老院”“勢力均衡”。對於高層次、高智慧的博弈,他會想:“不僅僅我有棍子,對方也有。”“我想搶他,他還想搶我呢,萬一打輸了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互守和平。”

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梨,請問我的財富上限是什麼?答:就是一個梨。商業和貿易推動發展,慢慢你會有幾個梨。

五、放棄

比交易更重要的,是交易背後的“哲學思想”:放棄。不論任何交易,你首先要學會放棄。你得先拿出一項“對方喜歡”的東西,而且要蒙受“永久失去”這樣東西的痛苦,才能獲得微小的收益。蘋果變成等重的梨。這背後其實是一種哲學思想,即“放棄”的力量。

你願意放棄某樣東西,承受某種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損失嗎?

自古以來,凡是成大事者,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必然是天高深遠、困難重重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因為目標太遙遠,代價太高昂,你想要“無損”是不可能的。我們看到目前社會上的年輕人,他們存在非常嚴重的“中二病”,簡而言之就是完美主義。換句話說就是公主病、玻璃心、草莓心、小皇帝……他們“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沒有犧牲,沒有殘缺,沒有永不可逆的損傷,你注定毫無力量。

在電影《豪斯醫生》中,女主角為了陷害男配角,切掉了自己的子宮,從而導致終生不育。俾斯麥統一德國,中歐崛起,為了獲得英國對於“強權崛起”的諒解,他徹底放棄海軍,把海上力量削減到近乎為零的屈辱位置。英王“金雀花王朝”為了贏得海外霸權,不惜永久性地放棄祖先的領地“諾曼底”,和法國和解。“二戰”後,聯邦德國為了和盟軍和解,不惜簽署“德法煤鐵協議”,永久性地放棄戰爭的實力,直到下一次工業革命……以上這些行為,在當時都被罵作是“賣國行徑”,但他們其實卻是老練的政治家,深謀遠慮做出了長久的交易。

請牢記這句話:承受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損失。不願犧牲,你的選擇就大大減少,dT<0。世上又有幾件完美無瑕的事呢?

如果你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是“富國強民”,是“統籌和調度”,為了生產,把所有的資源分配到最高效率的地方,則你的經濟學多半是學不好的。哪怕學好了,也是“小乘”境界。經濟學真正的精髓是“放棄”。所謂經濟學,其實是“我願意放棄什麼,我想得到什麼”。

[1] 參閱https:brbrxueqiu.br8102984655br85141129。

[2] Pareto Optimality,也稱帕累托效率,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在關於經濟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這個概念,於是用他的名字予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