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會歌:1896年4月6日,在第一屆奧運會開幕典禮中,演奏了一曲優美莊嚴的古典管弦樂。這支樂曲是由希臘人塞瑪拉斯作曲,派勒瑪作詞,當時被稱為“奧林匹克聖歌”。
1950年以後,有人建議另作新曲代替,幾經嚐試,都不如原有的好,於是1958年國際奧委會在東京召開會議時,確認第一屆演奏的管弦樂為永久的“奧林匹克會歌”。會歌的歌詞是以希臘文撰寫的,內容如下:“古代不朽之神,美麗、偉大而正直的聖潔之父。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彎蒼中,做為你榮耀的見證。請照亮跑道,角力與投擲項目,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頒贈優勝者長青樹編成的花冠,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千。
溪穀、山嶽、海洋與你相輝映,有如一色彩斑斕的岩石造成這巨大神殿,膜拜你,啊!永不朽的古代之神。”
奧運會五環標誌:5隻相套接的彩色圓環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最顯著的標誌,依據傳統的說法,5環標誌是現代奧運會創始人皮埃爾·顧拜旦男爵於1913年精心設計的,以後才作為國際奧林匹克的會旗和會徽的主要標誌。
然而,新近挖掘出土的一塊古希臘的大理石上發現了與上述標誌完全一樣的造型醫案。
據史料記載,它是迪奧古代祭祀神諭中的5環,而最初古希臘體育競技僅是祭祀感典中的一項活動。古代奧運會則是從中逐漸演變形成的。由此可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5個彩環相套的標誌並非現代人首創,而是古希臘時代的產物。
奧運會馬拉鬆冠軍:在1896年的第一屆奧運會上,希臘選手魯伊斯獲得第一個馬拉鬆冠軍,成績是兩小時五十八分五十秒。當時24歲的魯伊斯,是希臘阿馬勞什村一個窮苦的送水人,每天兩次往返於家鄉與雅典之間。這段坎坷不平的道路有30多裏遠。騾子馱著水桶跑,他在後麵跟著騾子跑,因而練就一副過硬的超長跑本領。
獲冠軍後,他謝絕人們饋贈珍寶,隻是向國王要一輛馬車和一匹馬,就是想減輕自己的跋涉之苦。
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像: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王。這座神像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菲狄亞斯所造,建於公元前457年。
像高約14米,采用木頭雕成,原安置在奧林匹亞的宙斯大殿中,後移住君十拍下爆(今十互其的伊斯坦布爾),公元475年毀於大火。至今人們還可以在奧運會的發祥地奧林匹亞,見到這座神像的原底座。
八景:在地方誌書上,往往記載著當地名勝“八景”。大至名山勝地,小至縣城集鎮,“八景”之濫,全國皆然。
經查考,“八景”之名,出自宋朝名畫家宋迪。宋迪以湖南瀟湘一帶的景物為題材,繪製了八幅山水圖,名為“瀟湘八景圖”,即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鍾,漁街夕照。至元、明兩朝,有些文人仿照“瀟湘八景”,編製了當地的“八景”如“燕京八景”,即:居庸疊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風、蘆溝曉月、金台夕照等。從此,“八景”之稱便風行各地。清代是編修地方誌書和家乘譜碟的鼎盛時期,各地記載名勝古跡時,也就附庸風雅,拚湊“八景”,裝點名勝。
八戒:《西遊記》中豬剛嗽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五葷三厭,屬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
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蒜、蔥、燕興渠(形似蘿卜味如蒜)。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魚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息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湧幢小品》)。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
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製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佛教戒律還有很多。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八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是很久以來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成語典故。其意主要在於說明各有各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