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藏獒(1 / 3)

往家裏走的時候,旦正嘉說:“酋格認出你來了。你大概忘了吧,它去過你們家。”我想了半天才說:“它就是那隻小藏獒啊?都十四年了,它還能認識我?”旦正嘉說:“它比人的記性好,十四年算什麼?隻要它不死,就能認識你。你看它使了多大的勁,都把釘在地上的木橛子拔出來了。它要是不認識你,不會這麼用力。”

我在旦正嘉叔叔家住了半個月,學會了騎馬,煮奶茶,拌糌粑,還讓旦正嘉的兒子強巴帶著我到處走了走。當然這期間我最關注的還是黑獒酋格。它是一隻你僅僅喂了它一個月但十四年以後它還能認得你還能把你當作親人的狗,是一隻你給它做了一天的主人它都會牢記你一輩子的狗。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對它肅然起敬,足以讓我反躬自省:我們,人類,是不是太多了一些朝三暮四者、昨是今非者、反複無常者、“一闊臉就變”者、翻臉不認人者?我依稀想起黑獒酋格小時侯的情形:在我們家中,在我們哥倆把它用一隻哈巴狗換給別人之後,在我們不喜歡它不願意理睬它連喂它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時候,它是多麼委屈啊。

啟發我熱愛藏獒的酋格,黑獅子一樣威武雄壯的酋格,很快老了,死了。它死後不久我就成了三江源的長駐記者,一駐就是六年。這六年裏,父親和一隻他從玉樹帶去的藏獒生活在城市裏,而我和許多以前從未見過麵但一見之下就對我十分親熱的藏獒生活在草原上——後來我知道,這是因為它們是熟悉父親的藏獒,而我身上神秘地遺傳著父親的味道和一些別的信息。

父親在草原上先後生活了將近二十年,做過記者,辦過學校,搞過文學,也當過領導。草原上流轉著許多他和藏獒的故事,就像我在小說裏描寫的那樣,傳奇而迷人。可以說父親是最早對藏獒產生濃厚興趣的漢人,無論他做什麼,他總是在自己的住所喂養著幾隻藏獒。父親喂養的都是品貌優良的母獒,母獒們一窩一窩下著崽,他就不斷把小狗崽送給那些需要它們和喜歡它們的人。所以他認識和認識他的藏獒,跟他有過喂養關係的藏獒,遍布三江源的玉樹草原、囊謙草原、曲麻萊草原、雜多草原。有個藏民幹部對我說,“文革”中他們這一派想揪鬥父親,研究了四個晚上沒敢動手,就是害怕父親的藏獒報複他們。他說:“草原上走到哪裏都是你父親喂過的藏獒,防不勝防。”我替父親慶幸,也替我自己慶幸,因為正是這些靈性威武的藏獒,讓我發現了父親,也發現了我自己——我有父親的遺傳,我其實跟父親是一樣的。

是的,在長駐三江源的六年裏,父親給我的遺傳一直發揮著作用,使我不由自主地像他那樣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草原,完全像一個真正的藏民那樣生活著。我很少呆在州委所在地的結古鎮,而是一頭紮在了對於城鎮來說更加邊遠的雜多草原、曲麻萊草原和康巴人的囊謙草原。我有時候住在父親住過的房東家,有時候住在牧民的帳房裏,有時候住在寺院的僧舍裏,因為在這些地方,我會天天看到日見稀少的藏獒,並在它們的生活中扮演一個朋友的角色。我穿著藏袍,騎著大馬,參加所有的牧業生產活動、所有的節日活動和所有的佛事活動,和牧民們混在一起,喝酒,吃肉,放牧,喂狗,議論他們的家長裏短,幫助他們解決婆媳矛盾,鄰裏糾紛。那時候的記者,尤其是像我這樣生活在邊遠牧區的記者,工作任務是很輕的,一兩個月寫一篇報道就已經算得上敬業了,我有的是時間忘情忘懷地去做我願意做的一切。常常是這樣:騎著馬,帶著房東或者寺院的藏獒,走向很遠很遠的草原,醉倒在牧人的帳房裏。我那個時候的理想就是:娶一個藏族姑娘,和父親一樣養一群藏獒,冬天在冬窩子裏吃肉,夏天在夏窩子裏放牧,偶爾再帶著藏獒去森林裏雪山上打打獵,冒冒險什麼的。我好像一直在為實現我的理想努力著,幾乎忘了自己是一個長駐記者。

往家裏走的時候,旦正嘉說:“酋格認出你來了。你大概忘了吧,它去過你們家。”我想了半天才說:“它就是那隻小藏獒啊?都十四年了,它還能認識我?”旦正嘉說:“它比人的記性好,十四年算什麼?隻要它不死,就能認識你。你看它使了多大的勁,都把釘在地上的木橛子拔出來了。它要是不認識你,不會這麼用力。”

我在旦正嘉叔叔家住了半個月,學會了騎馬,煮奶茶,拌糌粑,還讓旦正嘉的兒子強巴帶著我到處走了走。當然這期間我最關注的還是黑獒酋格。它是一隻你僅僅喂了它一個月但十四年以後它還能認得你還能把你當作親人的狗,是一隻你給它做了一天的主人它都會牢記你一輩子的狗。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對它肅然起敬,足以讓我反躬自省:我們,人類,是不是太多了一些朝三暮四者、昨是今非者、反複無常者、“一闊臉就變”者、翻臉不認人者?我依稀想起黑獒酋格小時侯的情形:在我們家中,在我們哥倆把它用一隻哈巴狗換給別人之後,在我們不喜歡它不願意理睬它連喂它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時候,它是多麼委屈啊。

啟發我熱愛藏獒的酋格,黑獅子一樣威武雄壯的酋格,很快老了,死了。它死後不久我就成了三江源的長駐記者,一駐就是六年。這六年裏,父親和一隻他從玉樹帶去的藏獒生活在城市裏,而我和許多以前從未見過麵但一見之下就對我十分親熱的藏獒生活在草原上——後來我知道,這是因為它們是熟悉父親的藏獒,而我身上神秘地遺傳著父親的味道和一些別的信息。

父親在草原上先後生活了將近二十年,做過記者,辦過學校,搞過文學,也當過領導。草原上流轉著許多他和藏獒的故事,就像我在小說裏描寫的那樣,傳奇而迷人。可以說父親是最早對藏獒產生濃厚興趣的漢人,無論他做什麼,他總是在自己的住所喂養著幾隻藏獒。父親喂養的都是品貌優良的母獒,母獒們一窩一窩下著崽,他就不斷把小狗崽送給那些需要它們和喜歡它們的人。所以他認識和認識他的藏獒,跟他有過喂養關係的藏獒,遍布三江源的玉樹草原、囊謙草原、曲麻萊草原、雜多草原。有個藏民幹部對我說,“文革”中他們這一派想揪鬥父親,研究了四個晚上沒敢動手,就是害怕父親的藏獒報複他們。他說:“草原上走到哪裏都是你父親喂過的藏獒,防不勝防。”我替父親慶幸,也替我自己慶幸,因為正是這些靈性威武的藏獒,讓我發現了父親,也發現了我自己——我有父親的遺傳,我其實跟父親是一樣的。

是的,在長駐三江源的六年裏,父親給我的遺傳一直發揮著作用,使我不由自主地像他那樣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草原,完全像一個真正的藏民那樣生活著。我很少呆在州委所在地的結古鎮,而是一頭紮在了對於城鎮來說更加邊遠的雜多草原、曲麻萊草原和康巴人的囊謙草原。我有時候住在父親住過的房東家,有時候住在牧民的帳房裏,有時候住在寺院的僧舍裏,因為在這些地方,我會天天看到日見稀少的藏獒,並在它們的生活中扮演一個朋友的角色。我穿著藏袍,騎著大馬,參加所有的牧業生產活動、所有的節日活動和所有的佛事活動,和牧民們混在一起,喝酒,吃肉,放牧,喂狗,議論他們的家長裏短,幫助他們解決婆媳矛盾,鄰裏糾紛。那時候的記者,尤其是像我這樣生活在邊遠牧區的記者,工作任務是很輕的,一兩個月寫一篇報道就已經算得上敬業了,我有的是時間忘情忘懷地去做我願意做的一切。常常是這樣:騎著馬,帶著房東或者寺院的藏獒,走向很遠很遠的草原,醉倒在牧人的帳房裏。我那個時候的理想就是:娶一個藏族姑娘,和父親一樣養一群藏獒,冬天在冬窩子裏吃肉,夏天在夏窩子裏放牧,偶爾再帶著藏獒去森林裏雪山上打打獵,冒冒險什麼的。我好像一直在為實現我的理想努力著,幾乎忘了自己是一個長駐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