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坐收漁翁利(1 / 2)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借力打力的方法,古今中外善於權謀藝術的領導者和精明的生意人,無不精通此道。一個人、一個企業的實力總是有限,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弱小者如要求生存必不能以卵擊石、莽撞行事,略動動腦筋,看看能否在保存自己的實力下贏得最大化的利益,這就需要點漁翁得利的運氣了。

戰國的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自己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來,蘇代開始講了他的故事。

蘇代說他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隻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隻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捉走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趙惠文王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同誌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鉤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另一方麵,善於利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人,可以不付出一點代價,吃了上家吃下家,輕輕鬆鬆地坐收漁翁之利。這樣的好事,誰都不願放過。

範雎是戰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因事為須賈所誣,被魏相魏齊使人笞擊險死。後化名張祿,由王稽、鄭安平幫助送入秦國。

他遊說秦昭王,驅逐專權的秦相魏冉。公元前266年,任為秦相,封於應(今河南寶豐),稱應侯。他主張遠交近攻,殲滅敵國主力。

秦昭襄王對範雎說:“天下的賢才武士,以合縱為目標,相聚在趙國,而且要攻擊秦國,我們該如何對付?”

範雎說:“大王不必憂愁,讓我來破解他們的合縱關係。秦國與天下的賢才武士,並沒有什麼仇恨呀!他們相聚要來攻打秦國,隻是為求一己的富貴。一群狗在一處,臥的臥,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會互相爭鬥,如果投一塊骨頭過去,每隻狗就會起來搶奪,並且互相撕咬,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塊骨頭,彼此都起了爭奪之意。”

秦王於是派範雎帶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擺宴會,散給合縱之士的黃金不到三千斤,他們就互相爭鬥起來。也不再攻擊秦國了。

就這樣,範雎通過製造敵人內部矛盾瓦解了各國的合縱聯盟,輕鬆坐收漁翁之利。坐收漁利大致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主動出擊,潛入對手內部去挑動自相殘殺,或者製造矛盾各個擊破,然後得利;另一種,靜觀其變,做黃雀、漁翁一樣的第三者,隔得遠遠地坐山觀虎鬥,看得對手殺得兩敗俱傷,便順手牽羊地將廝殺雙方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