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麼買賣,隻要賺取,或賺大錢,總有人前赴後繼地跟風而來。蘇浙一帶的商人見沈萬三做得這麼火熱,他們羨慕得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趁元朝海禁政策鬆動的當口,都摩拳擦掌,要冒險到南洋走一遭。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些商人中難免有一些不法商販,他們用次品絲綢和瓷器從中牟取暴利。
雖然此刻沈萬三的勢力無人能比,這些商人隻是分一杯羹而已。但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因為信譽受到了影響。沈萬三不想做一錘子買賣,他要長期通蕃,所以必須想一個辦法,絕對不能因為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曼蘇羅,現在這南洋市場已經不比從前,人人都想在這個大蛋糕上分一塊兒。”
“是啊,這市場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好多沒有誠信的商人把這潭水攪渾了。雖然我們的東西保質保量,但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南洋人竟然拿著次品找我們退貨,真是天大的玩笑。”
“我們不能替別人背黑鍋,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才能讓南洋人一見咱的商品,就放一萬個心,心甘情願地去買呢?”
“這個也不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也可以給我們的商品都貼上自己的標簽,讓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咱家的貨。”
“這是個好辦法,咱們要創建自己的品牌,搞品牌經營。”
於是,沈萬三最終決定打造自己的品牌,把分號開到南洋。該想個什麼樣的商號呢?既能體現自己的特色,又如雷貫耳,讓人過目不忘。“沈記”是少不了的,但“沈記商號”又略顯單薄,畢竟這是和外國人做生意,一定要揚我國威。
想到這裏,沈萬三決定在前麵再加上“大元”兩個字,雖然元朝已經腐朽不堪,但在當時國際上普遍承認的還是元朝。所以,“大元沈記商號”誕生了,不僅插滿下南洋經商的商船上,而且在南洋各地也陸續建立起了分號。
童叟無欺的沈萬三憑著誠信逐漸在南洋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人們隻要一聽是“大元沈記商號”的東西,就會毫不猶豫地買自己需要的商品,從不用擔心什麼質量問題。
就這樣,沈萬三占據著南洋市場的大部分份額,牢牢地把握著市場的主動權,他的生意做得越來越大。他所賺取的財富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明史研究專家認為,沈萬三的財富積累在元代便已完成,他的財富起於“農”,而繁於“商”,是一個地道的大地主兼商人。他是土地經營起家,輾轉貿易發家。
所以,富起來的沈萬三通過“通番”,將內地的紡織品、瓷器等運往國外,而回船進口大量的珍寶、香料和藥材,從中賺取巨額差價。而元朝的政策總體上是鼓勵中外貿易的,沈萬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暴富”,從而造就了一個傳奇。
在《金瓶梅》裏,潘金蓮嚷嚷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應天的沈萬三,北京的枯柳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意思是說,任何事情都是客觀存在的,正像應天沈萬三有名氣,北京枯柳樹有影子,想要掩蓋也掩蓋不了。這句話在當時應該像現在的網絡流行語一樣十分流行,所以被潘金蓮一再引用。
沈萬三從一個貧困農家小夥,成長為一個富可敵國的闊佬,是普通百姓心目中的致富典型。他的發家之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如今在南京、蘇州兩地,談及沈萬三,普通老百姓同樣耳熟能詳,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