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兒啊,你這一路就是這麼冒險走過來的,能有今天,爹打心眼裏為你高興,可爹真不希望你摔跟頭。全天下的銀子無數,你這輩子也掙不完,差不多就收手吧。”
沈佑永遠是那麼小心翼翼,他沒有兒子的野心,所以他這輩子都是個小地主。
“爹,我雖然不缺錢,但我是一個商人,隻要我還有一口氣,就會去追求利潤。這不是錢夠不夠的問題,而是一個真正的商人該怎麼做的問題。”
沈佑好像聽懂了兒子的話,但又對兒子的話有些迷糊。他雖然不讚成兒子買地種桑樹,但最終還是拿出自己名下的一些地給兒子種桑樹。因為這麼多年下來,他已經老了,再說,很多事情都驗證了兒子的想法是對的,所以這一次他打心眼裏還是站在了兒子的這一邊。
雖然有些農民寧願種糧,不願種地,但架不住沈萬三用錢砸他們。沈萬三甚至想出了可以免除租子,但要交納一定的蠶繭的辦法來鼓勵農民種桑樹。
於是,在周莊出現了成片成片的桑樹,這可以說是元末的一大奇觀吧。人們搞不明白沈萬三為何放著良田不種糧,而種這麼多桑樹,結果,在周莊的大街小巷開始流傳著這麼一個童謠:“沈萬三,壞腦袋,不種糧來,偏種桑……”
在俗人眼中,沈萬三永遠是一個異類,但他不會在意這些,隻要是自己認準的事情,他就會義無反顧地做下去。也正是憑著這種堅韌和執著才有了富甲天下的沈萬三傳奇。
元末的蘇州地區相對和平了一段時期,由於張士誠賦稅較輕,經商之風漸漸地興盛起來,經濟上也逐漸地繁榮起來。再加上沈萬三的鼓勵,沒有了後顧之憂的農民開始大量養蠶,所以在江南地區刮起了養蠶風。
仲春時節,在蘇南的農村,每當日頭偏了些,村姑少婦們就都去采桑了。並且一邊采摘著桑葉,一邊唱著吳歌了。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發源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
桑田畔的河上,船上持竹篙的一個後生對桑田內的村姑們唱了起來:月上樹梢風送爽,
今朝要到妹妹房裏去一趟。
采桑的村姑們朝船上的後生罵道:你來,你來,你敢來?今夜爹爹暗備弓,把你射死甩路旁。
雙方就這樣互唱著,好不熱鬧。
桑樹的問題解決了,養蠶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於是,沈萬三陸續建起了蠶繭收購、繅絲、絲綢織造等作坊,首創江南絲綢加工業。沈萬三就如同一個風向標一樣,屁股後麵總跟著一群仿效的人。
那些江南富戶見沈萬三搞得轟轟烈烈,大把大把地賺取真金白銀,怎麼能不眼紅,於是群起效仿,江南的絲綢加工業倒是一度蓬勃起來。當然,這些絲綢大多數被絲綢商們收購了,其中大部分都又輾轉到了沈萬三手裏,成了他海上貿易的重要商品。
如果別人做什麼你也做什麼,一哄而上,蜂擁而起,結果會把本來還算寬綽的市場弄得很窄,無法維持。如果你的財力不夠雄厚,隻好等著破產降臨了。其實,賺錢說到底就是一種創新,要想到別人還沒有想到的事情。如果總是跟在別人後麵跑,步別人的後塵,賺錢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真正優秀的商人會抓住時機、出奇製勝,這才是市場的競爭之道。
我國古老的《周易》也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恒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根據霍金的推斷,宇宙自身也是一個從大爆炸而來,又在不斷膨脹的空間。可以說,宇宙間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這個世界也是一個永遠運動、永遠變化著的大係統。我們生活在變化的環境中,自身也在不知不覺地變化著。
時代在發展變化,社會在向前進步,正是基於對變的認識,古埃及阿克圖國王才說:“靈活一些,它可使我們予求予取。”所以,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商人來講,創新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