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打造產業鏈,實行多樣化經營(2 / 2)

結果,他把這場貌似和他毫無關係的戰事放在一邊,反倒饒有興趣地和元朝廷又討價還價起來,原來他一直耿耿於懷於丟掉大周之王的頭銜而隻當一個太尉。這年九月,他要挾元朝廷封他為王,但元朝廷根本不搭理他。於是,張士誠便又改國號為吳,自稱吳王,並宣布停止給大都運糧。

在鄱陽湖水戰中,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大軍扼守湖口,斷絕陳友諒退路,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漢軍,陳友諒最終被打敗並中箭身亡。朱元璋的大軍獲得了大勝。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37歲的朱元璋親領大軍西征武昌,陳友諒之子陳理投降。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並置百官,初步搭成了大明朝廷的骨架,從此結束了戎馬生涯。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江南怎能容得下兩個吳王,一場爭鬥是便在所難免。

此刻,張士誠才感覺到了危機在一步一步向自己逼近,所以他開始在江北、淮東排兵布陣,準備和這個多年的老對手角逐一番。

雖然前線已經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但在吳之腹地的蘇州依然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絲毫沒有戰前的那種緊張氣氛。

其實,對於老百姓而言,誰坐天下不是很重要,隻要你能讓老百姓吃上飯穿上衣就行了。但大多數統治者卻忘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就說這元朝,騎在馬背上打天下是一把好手,但真正得天下後,卻沒有把百姓的吃穿問題放在第一位,所以才出現了岌岌可危的局麵。

爭奪蘇州的戰爭是在所難免的,就看什麼時候爆發吧。經過多次戰火洗禮的百姓也習慣了這種場麵,大不了就是今天掛姓張的旗幟,明天掛姓朱的旗幟。所以他們都在靜靜地等待著,其實他們在拿刀劍的官兵麵前也隻能等待,因為他們是弱者,而弱者一般都沒有說話的權力。

沈萬三不屬於弱者,是商場上的強者。他用金錢鋪路,打通了海上運輸通道,在義軍和元官兵間遊刃有餘,所以這些年的海外貿易基本沒出現什麼大的麻煩,賺取了無數的財富。

而天下人隻是見沈萬三蟄伏在老家周莊小鎮上,看不到他暗中指揮著龐大的船隊做著讓人想象不到的大生意。所以,人們都懷疑沈萬三的財富來自於他的聚寶盆。沈萬三對此種說法隻是笑笑而已,因為隻有他自己知道,手中的錢財不是大風地裏逮來的,而是一分一分辛苦賺來的。

錢財是無窮盡的,雖然沈萬三手裏的財富在不斷增長,但他的年華也在悄悄流逝。他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愣頭青小夥了,轉眼間,他的兒子沈茂、沈旺也都十多歲了。而他的父親沈佑更顯得龍鍾老態。

其實,人本來是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沈萬三還是熱衷於在錢財中打滾兒,因為這是他唯一的樂趣所在。

俗話說:“海水漲潮吃鮮,海水落潮吃鹽。”商人要學會善變,不僅要善於點石成金,還要善推陳出新。此時,沈萬三已經不單單隻是一個商人了,他打造了自己的產業鏈,實行多樣化經營。他不僅僅販賣商品,還生產商品。從種桑樹到收蠶繭,從生產絲綢到海外銷售絲綢,再加上他遍布全國的商業網絡,中國特產物品的價值在他手裏翻番增長。

雖然天下不太平,但他堅信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機,就能賺錢,在這個理念的支持下,沈萬三在商業之路上大踏步地前進。